科学家们用了一个简单的“点红实验”:在孩子鼻上抹点胭脂,小年龄的孩子会去摸镜子,而大一点的孩子会去摸自己,这表明此时孩子已经知道镜子里的人是他自己,他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我觉知。
孙瑞雪说:自我意识敏感期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因为我们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未来是不是很强大,这样一个强大的能力,都来源于一个自我意识形成的敏感期。
案例1
小小开始“护”自己东西应该是在一岁左右,自己的妈妈不能抱别的孩子,自己的车别的小朋友不能摸不能朋友,自己的玩具自己玩,但是对吃的东西比较大方。一旦有孩子侵犯到他的车、玩具,她会动手打人、推人。因此小小的名声不太好,落下了喜欢打人的头衔。
今天上午小小骑着自己的车出去了,回来的时候奶奶很生气的说:这娃娃小气的很,那么自私,自己的东西别人摸都不能摸,又哭又闹还打人。我对奶奶说:她不愿意,你就别把车给别人骑。奶奶继续唠叨:晓得现在的娃娃咋那么自私哦,早先的娃娃哪像这样子哦。
案例2
小区有老太太带自己的孙女,曾经一次摸妞妞的车,妞妞不乐意拍了小丫头一巴掌,我让妞妞道了歉。老太太对我说:这小区就你家孩子爱打人。 我很不好意思的道歉:“她不是有意的,只是比较护自己的东西。”
此后,只要妞妞一靠近该小女孩,老太太就把孙女拉走了,妞妞在老太太的眼里显然是个洪水猛兽。
这样的场景似乎很熟悉,大人有时候常常希望孩子大方一些,把吃的、玩的和别的小朋友分享,可是小朋友却很不配合,或者甚至“大打出手”,这也让大人颇没面子。
从开始说“我”、说“不”到打人咬人,再到模仿他人,渐渐的孩子有了自我意识,这时孩子出现最多的现象是划分“我的”同时通过说“不”,使用自我意志,感觉我说了算是最重要的,如果发生不符合他心意的事情,就会大哭大闹,孩子表现的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这种现象会出现在2-3岁,但是切忌不要和孩子斗争,也不要和孩子较劲,更不能用“你真笨”“真不听话”这种一概而论的方式进行指责,这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形成错误的自我评价。那么,该如何解读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呢?
当孩子说:“打死你”时
儿童不是打人的意思,是排除的意思,儿童认为我要排除你,你应该立刻就消失,但是你还存在,我就用手来排除你。
过了几个月后这个敏感期就会自然过去,儿童知道可以透过别的形式来进行。
为什么总说“不”?
吃饭吗?不。上厕所吗?不。洗澡吗?不。。。,其实不用和他商量,抱着他走就行了,依然可以让他说不,这样既不破坏孩子的敏感期,又做了我们该做的事情。
家长们:孩子是不是自私?
家长认为和其他孩子分享是美德,但是,在一个生命什么都没有拥有的情况下,就让他去分享,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先让他拥有然后再分享。孩子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东西是否分享,父母不应用自己的道德观判断孩子。
我们需要明白,这是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因此,即使孩子不愿意分享时,我们也要尊重他的所有权,“我的东西我做主”。此时,家长能帮助孩子的不是让他一定要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的小朋友,而是帮助孩子区分哪些是他自己的东西,他可以做主,而哪些是别人的东西,他不能做主。只有当孩子逐渐清晰“我的”和“你的”界限时,他就会愿意用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进行交换,也就真正学会了分享——“我的东西大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