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烧包袱的写法-适应人群
1.贫户无坟地的,死了人只好埋到“乱葬岗子”。日久,找不着确切的坟位。
2.本来家有坟地,而且有看坟的(让看坟的在“坟盘”之外的地上耕种,不交或少交租子,以此代替工钱),主人上坟照例要给予赏钱,并将所有撤下来的供品留给看坟的享用。看坟的则以乡间的土特产(如栗子、柿子、黑枣、花生、白薯、粘面等)象征性地予以回敬。但是,主人一旦混穷了,碍于情面,也就不肯到坟地去了。
3.有些来北京耍手艺或做买卖的外地人,多年不回家,不便专程返乡上坟的。
4.沦为烟花,无法回籍上坟的。
5.虽为本市人,而且有坟地,但由于身有公务,无法请假脱身。以及一些卖力气的、做小买卖的须要现挣现吃,无法停业上坟的。
6.时值非常,军阀对垒,兵荒马乱。或乡间地方土匪势力猖獗。如若到郊外上坟恐有不测的。
中元节烧包袱的写法-中元节为什么要烧包袱
烧包袱也作烧包裹,是中国民间祭祀祖先的一种形式。过去,北京人每逢清明、中元(旧历七月十五日)、寒衣节(亦作冥阴节,即旧历十月初一日)三大鬼节,为表“思时之敬”,大都给死去的宗亲上坟烧纸。阴历十月初一烧包袱谓之“送寒衣”。但是有的由于某些原因不能上坟的,就以烧包袱代之。也就是说不能亲自将冥资、冥衣送到坟上,只能采取“邮寄”的办法——烧包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