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平时生活中要留意一下孩子是否有强迫症?别让它陪着孩子长大,生活中也不要给予孩子太多的压力,并多多留意孩子的各种行为细节变化。
小明(化名)就读小学二年级,功课一直都是全班前3名,他心思细腻,个性乖巧,学习和生活都不用父母操心。半年前开始,妈妈发现他洗手的时间变得比较久,常常因为占用厕所洗手而与家人发生争吵,尤其遇到考试时,洗手更是洗个不停。小明每次都会问妈妈:“我有没有洗干净?”、“我洗了很久吗?”虽然妈妈屡次保证:“已经洗干净了,快点出来。”或“已经洗50分钟了!”但他还是继续洗,总要惹得爸妈都动怒了,强拉他离开厕所,才会停止洗手,他也经常边洗边哭着说:“洗不干净啊!”
最近他除了洗手,连洗澡的时间也变长了,需要妈妈多次帮忙检查有没有洗干净,有没有肥皂泡沫残留在身上。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后,严重影响了小明正常的生活学习,无奈之下,小明的父母不得不向心理医生求助。
经过谈话及观察,医师初步诊断认为小明患有“强迫症”。医师在会谈中发现小明的爸爸有一些强迫性的行为,例如出门时会重复检查大门有无上锁;妈妈则是个急性子,常常因为等不及而主动帮孩子们把事情都做完。由于是双薪家庭,因此爸妈陪伴他的时间很少,但对小明的学习成绩要求十分严格。
综合以上情况,医师建议小明与父母皆都须接受家族和认知行为的治疗,并考虑加上药物治疗。小明的祖辈对此也非常的困扰,他们非常不能理解为何孙辈会有这样的行为,多方考虑是何种原因引起,是否对小明的要求太高,压力太大?
儿童强迫症的好发年龄与症状
儿童强迫症的盛行率约2-4%,终生盛行率为1.9%,常见于7.5-12.5岁的孩子,男女罹病的比例约为3:2。根据统计,大约半数的成人强迫症患者在儿童时期便会出现强迫症相关症状,如果在孩童时期未接受适当治疗,不只会影响社交、家庭互动及学校学业的表现,强迫症状还会延续到长大成人,造成患者更多功能上的损失。并且,大约有4成的强迫症患者,症状会持续而变为慢性化。
孩童时期最常见的强迫症状为清洗(32-78%),其次为重复行为、再次确认与攻击性想法。儿童强迫症也常合并其他精神科疾病(共病率约为68-100%),常见的共病症为忧郁症(39-62%),焦虑症(31%),注意力不足多动症 (36-51%),行为障碍症(47-51%)。
可能的罹病原因与家庭的影响
某些研究认为强迫症的发生可能与基因、脑部功能失调、细菌感染后所产生的免疫反应有关。双胞胎研究显示,强迫症的罹病原因有超过一半是归因于遗传因子的影响。脑部影像学的研究则发现“皮质 — 纹状体 — 丘脑 — 皮质回路”(cortical-striatal-thalamic circuits)与儿童强迫症有关,这也证实了此症于大脑内的神经生理病变并说明药物治疗的可能机转。
此外,研究也发现采用否定教养方式的家庭以及家长对孩子的忽视,都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强迫症孩童的父母相对于一般父母,有着更多的精神科诊断(如:强迫症、忧郁或焦虑症等),而父母的精神症状、家庭结构及凝聚力不佳,都会加重孩童强迫症的严重度。
治疗方式要多管齐下才能奏效
目前在儿童强迫症的治疗方式中,最有证据支持的治疗是认知行为治疗,亦即藉由思考与行为模式的调整,减少强迫的意念与重复的行为;其次是认知行为治疗加上药物治疗,通常会使用抗忧郁剂来治疗脑部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不足所引起的强迫症状。
因为家庭的互动对儿童强迫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治疗中融入家族治疗,调整父母教养与亲子沟通方式,亦可增加治疗的成效。儿童强迫症最重要的是早期诊断与实时治疗,如此不仅可以减少强迫症带给孩子成长学习上的困扰,也可以降低成年后发生共病症的机会,以及减少社交及职业生活上的后遗症,让孩子健康成长与快乐学习。
对孩子的压力要及时调整
在这个案例中,抛开小明家庭环境与遗传的因素,不难看出,高压力与缺少关爱是导致儿童强迫症的推手。这一代的孩子,普遍生活在高压力学习环境中,提早进入成人化的竞争世界,往往产生不应该的焦虑情绪。
环视我们的周边,3岁就开始各种才艺、能力培训班学习的孩子,比比皆是,父母们之间也对这种高压学习结果产生各种攀比,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并不是说要父母立刻改变这种成长策略,但是也希望各位家长更多关心自己孩子的精神细节,发现情况后立刻给予重视。或彻底改变或调整,为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创造愉快、积极的气氛,这才是更长远地为自己的孩子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