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乖巧听话是优点吗?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了“讨好者”
对中国的大部分父母来说,怎样教出不乖的孩子是一门极难的学问,但是他们也会努力去学,因为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简直是家长们的“骄傲”。
可是,其实小时候特别“乖”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面对更多的心理问题。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太懂事的后果往往是自己受委屈”
小孩子张口要的东西,越要越不给买,不要才给买。久而久之,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假装表现出不想要的样子,但实际上心里期待着家长主动买来送给自己。进入社会以后,在职场中,不会主动争取赢得利益,总是期待着领导发现自己的优点,主动给予表彰或提拔。
从小被爸妈可以培养懂事,会来事,领导同事喜欢,因为关心体贴。可是自己活得很累,会不由自主地讨好身边的人,爸妈、朋友、伴侣,一切在自己心里分量很重的人都会因为害怕不被认可而去讨好。
真的特别羡慕那些想要什么就说出来,大人不给就撒泼的孩子,因为自己做不到。自己就是纠结矛盾体,没主见,优柔寡断,既想懂事可是又倔强不屈服,这样的性格带着软弱,不会主动去争取,只会被动地让别人去发现去明白。
当孩子发现只要自己听话,或者表现得“听话”,甚至压抑自己的本性,就能得到父母的关注时,他们会在所不惜。这样的“听话”和“乖”会使孩子忽略自我真实的需求。长大以后,讨好就像是一种瘾,需要通过讨好他人、获得认可来填补内心。父母要让孩子成为自己,需要做的是,不要压抑孩子的本性,放弃对孩子的绝对控制。因为孩子需讨好的,只有孩子自己。
每一个“讨好者”的心里,都有一个过度敏感脆弱的小孩
人在童年时期能否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是会对一生造成巨大影响的事情。不清晰的边界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讨好型人格的人的渴望,往往源于对童年时安全感的渴望。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的孩子,能够得到满足,成年以后就不会始终处于一种对爱极度匮乏的心态之中,不会对他人的爱有太多的执念,不会太过在乎别人是否爱自己和关注自己。反之,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爱的孩子,会因为儿时对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而对他人的爱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执念,会拼命寻找机会弥补童年遗憾。
但是,过去的遗憾都是不可能被弥补的,因为不可能再得到别人对自己无条件的爱。而追求别人对自己的爱和关注是一件无意义的事情。
李开复:只是听话不是优点
只是听话,消极被动,或从小害怕处罚表现得很乖的孩子,进入社会往往会觉得非常地迷茫和不知所措,他们习惯性地需要别人告诉他们怎么做。相反,有主见,独立的孩子,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都会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当然,在孩子还分不清楚对与错的时候,需要父母的辅导与指引,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要学着慢慢放手,把决定权还给孩子。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父母对他的管教既开明又严格。他成为父亲后,承袭了父母的做法,敢于让孩子独立自主做决定。
“教养子女有许多需要重视的原则,但如果我只能挑选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会说是培养孩子的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其他的特质如理智、快乐、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随之掌握。”因为目标不同,所以“规矩要愈少愈好”,目的是“培养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立规矩,但要讲清楚道理,不是让孩子盲目地服从;在规矩内孩子有自由;违反规矩,孩子将受到事先讲好的惩罚;规矩越少越好,才能起到启发的作用。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有权利和父母讨论事情。 把选择权给孩子,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好奇心,充分地信任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而是成为讲道理的孩子。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 如果乖,只是讨好大人;如果乖,不是自己内心的想法;如果乖,只是顺从别人……那么孩子,希望你们不要“乖”,因为人需要讨好的,到头来只有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