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肯开口说话,家长该怎么语言启蒙呢?
看到宝宝迟迟不会开口说话,家长们都开始着急了,然而语言启蒙可是一件默默积累、厚积薄发的事,家长们要把握好方法。
昨天幼儿园放学,接完潼潼去社区游乐场玩儿,在沙坑旁遇到一个也从国内来的老太太,带着正在踉踉跄跄学走路的小孙子。
见到俩小姐姐,那个小弟弟特别兴奋,嘴里一直啊啊叫着。而这位老太太就一脸愁容地问我们:“你们家孩子多大开始说话的啊?你看我们都一岁多了,连叫个姐姐都不肯,每天也就爸爸妈妈奶奶这几个词,别的就一直啊啊叫,你们说这样是不是不正常?”
学说话这个事儿,的确算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宝宝早早地开始学说话,到一岁多已经能说句子了;也有很多宝宝到了快两岁还不怎么开口,爸爸妈妈一边安慰自己“贵人语迟”,一边心里有点儿忐忑,担心宝宝是不是发育哪里有问题?
事实上,宝宝在不同时期,的确会有一些共性的语言发展特点,但在此以外,性格、性别、尤其是家庭教育,都会对宝宝说话的进度造成影响。
而咱们能做的,就是顺应宝宝不同时期的发展规律,再顺手推舟地给宝宝创造一个能让他“想说”和“能说”的语言环境。
1、0-2岁宝宝的语言发展规律
从出生起,宝宝就会聆听各种声音,并且观察大人们是怎么交流的。在这种聆听,让宝宝明白了语言的重要性。
2-3个月
宝宝会开始发出一些叽叽咕咕的声音,而且能重复一些元音(啊啊啊,哦哦哦)。
宝宝很喜欢听到妈妈温柔的声音,他会觉得安心、愉悦。
当你和宝宝“交谈”,他也会用叽叽咕咕的声音和笑容回应你。这些早期对话也会教给宝宝很多微妙的沟通规则,比如交谈的轮换、语气、模仿、节奏以及语言互动的速度。
这个时期,我们应该多和宝宝说话,并且模仿他的儿语。这种交流和互动越多,宝宝的大脑发育的就越快。
4-7个月
很多宝宝开始咿呀学语了。
这个时期的宝宝像个“小话痨”,虽然听起来像是毫无意义的胡言乱语,但其实他们已经开始练习发音,并且能够用他们的方式模仿爸爸妈妈说话了。
这个时期的宝宝能发出一连串辅音,他们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会听懂爸爸妈妈说“不”,可以通过声调分辨情绪,也会自己发出声音来回应我们、或表达自己的快乐和不开心。
这个时期,宝宝开始积极的模仿我们和回应我们,我们在宝宝语言发育中的参与变得更加重要。我们可以多和宝宝说话鼓励他,并且在你们的交谈中多加入一些句子。如果宝宝能发出一个可辨别的音节,对他重复一遍,然后说些含有这个音的简单词语。
8-12个月
宝宝们叽叽咕咕的“火星语”开始被比较清晰可以辨别的音节代替了,很多宝宝会叫“爸爸”和“妈妈”,并且能理解一些词语和简单的指令。
这个时期,宝宝也学会了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也会试着模仿词语。虽然咱们从出生起就和宝宝说话,但其实这个时期,他们才开始理解更多的语言,这赋予了我们和宝宝之间对话新的意义。
为了帮助宝宝增强理解能力,要尽量多用简单而明确的语言,和宝宝谈论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创造大量机会,让宝宝参与进来,比如:提些问题,等待他们回答;或者对宝宝发出的声音进行回应,观察他们的反应。我们和宝宝互动的越多,就越能激发他们交流的欲望。
1岁左右
很多宝宝能说出人生第一个有意义的词了。而语言世界的大门一旦打开,宝宝们就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像坐上了小火箭,词汇量UPUP的非常快。
1岁半左右
宝宝会使用“去”或者“跳”这样的动词,以及“上”“下”“里”“外”这样表示方位的词。这个时期,我们和宝宝交流的时候,要放慢语速,吐字清晰,尽量用简单的字词和句子。
教宝宝物体的名称时,要尽量前后一致,以减少宝宝学话时的迷茫和混乱。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嘲笑宝宝的语言错误,多一点耐心,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把想说的话说完,然后保护她正确的发音。
通常2岁的宝宝能说50-200个不等的词汇,并且开始能用“你”“我”这样的代词表达自己了。他们也会用2-4个词组成的句子来表达自己了,比如“喝牛奶”“拿球球”。最初他们会用一个词加上身体语言,或者一些哼哼唧唧的火星语,来组成一个他心目中完整的句子,慢慢他们能把动词或者介词与名词搭配起来,说出一些正确的句子。
当然,虽然宝宝开口说话的平均时间是1岁,但其实宝宝个体化的差异很大。
哪些情况是值得我们担心和警惕的呢?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如果在7个月的时候,宝宝还没有开始牙牙学语或者模仿任何声音,可能意味着他的听力或者语言发育有问题。
如果8-12个月时,宝宝没有说过任何简单的词,不会使用身体语言,比如点头或者摇头,不会用手指出对应的物体或图片;18个月大后,会说的字少于15个;2岁以后,不会说两个词组成的句子,听不懂简单的指令。
这些迹象,可能代表宝宝发育有些迟缓,咱们可以去咨询一下儿科医生。
《从出生到3岁》的作者伯顿.L.怀特则表示:“你无需对2岁大的孩子说话的表现太过担心,只要他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发展的额很好就行。”
总之,只要确定宝宝听力是正常的,而且能理解大人说的话,咱们就不用太担心。如果想要让宝宝早点跟你交流,只要我们耐心引导,做好语言启蒙,很快你就就会收获一个“小话痨”哒~
2、应当怎样启发宝宝说话呢?
有好多妈妈说,我教了好多遍,宝宝就是不开口;也有妈妈委屈,平时我跟宝宝说的挺多的啊,怎么这么久了还不会说话?
可是,要引导宝宝说话,就是不停的对他“语言轰炸”吗?
其实并不完全是。我们需要用一些技巧去引导,才会事半功倍。
■ 语言启蒙从出生就可以开始了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中建议:“和婴儿进行对话能提高他们的智商,宝宝一生下来你就可以进行这类对话了。正如学梅尔佐夫吐舌头的那个婴儿展现的那样,孩子在出生42分钟后就能和大人进行交流。”
刚出生的小婴儿好像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的样子可能会让妈妈觉得这时候没必要和宝宝交流。其实从很小的时候,宝宝的大脑就像一块海绵,在不断吸收周围的信息了。
我们说话的音调、音节、说的内容和事物的对应关系,都在不断刺激着宝宝的脑神经发生连接,帮助他的小脑瓜发育的更聪明,为以后说话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别因为听不懂而“冷落”宝宝。
从宝宝出生起,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跟他们交流。比如,我会在给潼潼洗澡的时候,边用毛巾擦她的身体,边告诉她“这是你的小肚子,圆滚滚、肉呼呼;这是你的小胳膊,像个小藕,妈妈咬一口”。给她换尿裤的时候也可以告诉她“宝宝我要把你抱起来了,抬起腿,我们来把尿裤换了吧!”
这些对话,不仅对孩子的语言启蒙,也对孩子与你的亲子连接,都会很有帮助。
■ 用“父母语”帮助宝宝更快学习说话
当过妈的都会发现,我们在跟宝宝说话时,会不自觉地用提高声调、拉长元音的“父母语”来交谈。这里的“父母语”不是说“杯杯”、“碗碗”这样的叠词,而是从语调上有所区别的表达方式。
其实,这种说话方式是非常科学的,在《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它还有个学名,叫“指向儿童的语言(child-directed speech)”,这种语言的特点是:
句子简短、发音清晰、音调高亢、语气夸张、句子之间有明显停顿、不断重复新单词。
对牙牙学语的小婴儿来说,这种“父母语”很符合他们的胃口:
简短,有停顿,可以让宝宝更好的理解我们在说什么;
发音清晰,语气夸张,方便宝宝辨识不同的词汇,对不同发音进行归类;
提高声调,让宝宝更容易模仿我们的发音。要知道,小婴儿的声带只有大人的四分之一,模仿高音对他们来说,相对会容易一些。
这里要给大家敲黑板的小重点,就是不断重复新单词。把一个词放在一个语境里,不断重复,可以更好地帮宝宝就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
潼潼有一阵子特别爱在路边捡小树叶往小区的水池子里扔,观察叶子浮起来。我就告诉她:“宝宝捡了一片树叶,宝宝把树叶扔进水里,树叶浮起来了。”这样不断的重复“树叶”,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和使用这个词。
■ 互动,比自说自话更有效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建议:“不管是为孩子读书还是跟他讲话,要创造大量机会让他参与进来。这些互动可能看起来没有什么意义,但这回告诉孩子,交流时双向的活动,你很欢迎他参与。”
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如果一直是对方在喋喋不休的说,我们是不是很容易走神,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对方“尬聊”?宝宝对大人自说自话的“尬聊”也并不买账,要有互动,才能让他们觉得,说话是一件特有意思的事。
所以,在宝宝最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就要用积极的态度回应他,让他知道,自己被听见了。
潼潼几个月大的时候,总爱发出一些:“ga...gu...”之类的音,我就先重复她说的:“ga..ga”,再告诉她:“小鸭子是这样叫的,gaga。”
有次我给她买了一条小兔子形状的安抚巾,告诉她:“宝宝,以后这个小兔子陪你睡觉,你来给它取个名字吧。”潼潼挥舞着小手说:“gu...u。”我立刻做出明白了的样子回答:“gu..好的,宝宝给小兔子取名叫阿咕。”
这样“一问一答”的过程,能让孩子明白,语言是用来互动的。也能慢慢引导孩子,把无意识的发音,变成了有意识的词语。
在一岁以后,娃和我们会互动越来越多。和他们互动的时候,我们要留要给娃说话的空间,不要太抢戏,让他们失去了表达的欲望。
记得教潼潼说话的时候,我的语速总是习惯性很快,潼潼很少回应我。有次潼潼和外婆在一起,外婆拿着一个苹果,说:“宝贝,这是苹——果。”然后停下来,看着潼潼。过了两三秒,潼潼努力的张张小嘴,说“苹……朵”。这时候我才明白,并不是宝宝不想回应,而是宝宝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我们不能太心急。
另外,“互动”并不意味着你要主动去帮孩子说话。
潼潼小的时候,想要什么总是指着“嗯嗯嗯”,我边拿给她的时候,会边告诉她:“这是杯子,宝宝想要一个杯子”。
后来她已经会说“杯子”这个词了,但着急着要的时候,还是会“嗯嗯嗯”,我就会装傻,假装不理解她想要什么,或者给她出个选择题:“宝宝想要杯子还是碗?”这样慢慢地引导,她就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了。
■ 谈论宝宝关注的东西
小时候带潼潼出门,她特别喜欢看路上开来开去的车,我就抱着她一一跟她介绍面前开过去的车:“潼潼,这个是小轿车,那个大大的是公交车,哇,又来了一辆面包车。”
谈论娃感兴趣的事情,他们的“接收器”才会打开,会更专注地理解和学习。
而这样“现场教学”的形式,能帮助宝宝把语言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让宝宝知道,原来每个东西都是有名字的,不知不觉,孩子的好奇心也被培养起来了。
最开始是我主动跟潼潼介绍,大一点了,她就爱到处指着问我,我也会自然回复:“哦,这个是空调,那个是台灯。”所以在她能开口说话前,已经知道很多东西了,我也经常反过来提问,强化她的认知。
认知和语言的关系,就像一颗大树,埋在下面看不见的树根是“认知”,长出来的看得到的树干和叶子是“语言”。只有树根强壮有力,可以吸取土壤里的水和养分了,大树才会枝繁叶茂。
■ 来点语言小游戏
很多爸爸妈妈会用念儿歌、读绘本的方式给宝宝进行语言启蒙,这些都非常好,也都是我们常用的语言启蒙方式。当然除了这些,我们也可以通过其它一些游戏来帮助宝宝开口说话。
有一阵子,潼潼对电话特别感兴趣。我就每天和她玩假装打电话的游戏,我装作拨出一个号码,然后把电话放在耳边说:“喂?爸爸吗?我是宝宝,你几点下班呀,快回家,宝宝想你了。”
小手偶也可以是语言游戏的小道具,用纸画出不同小动物的图案,套在手指上,可以边弯曲或者抖动手指,边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小猫小猫喵喵喵”;也可以给小动物之间设计对话“小狗小狗,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春游吧”;还可以配合手偶小动物的动作,配合一些简单有趣的小故事,给宝宝演一场小小手偶戏。
这些小游戏,都把枯燥的说话,变成了有意思的事,让宝宝更想参与进来。咱们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跟宝宝一起玩更多的语言小游戏。
那这些小技巧,会立刻让宝宝开口说话吗?
从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看,这些小技巧还是非常有帮助的。一岁半以前,潼潼更多是在消化吸收,而一岁半以后,就突然像爆发似的,能说很多的词和句子了。
语言启蒙,是一个默默积累、厚积薄发的事儿,只要我们付出耐心和努力,孩子在她准备好的那天,突然给你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