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打孩子有“八项注意”,你做到了吗?
哪个父母没有打过孩子?你没打过吗?教育孩子不可以打孩子吗?溺爱放纵的教育模式,开始转向规则和约束。不为显示管理者的威风,而是为了让孩子有所戒惧,有所敬畏,有所自律。
遍揽媒体和经典,有关亲子教育的主张,无不言之凿凿倡导理智知性民主文明,打孩子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并且用美国教育家吉姆特的话加以佐证:“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
没错,家长如果不加节制滥用暴力,的确会导致严重后果:
孩子表面诚惶诚恐,但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防御应对家长的惩罚上面,有些孩子会考虑事发前如何规避家长,事发后如何逃离家庭,哪有心思反省自己的问题呢?
从心理健康角度,父母严苛暴躁会导致孩子产生恐惧孤僻自卑心理,将来到社会上要么逆来顺受,成为霸凌受害者。要么成为暴力施行者,并且不自觉沿用原生家庭处理问题的方法,让暴戾因子代际传承,贻害子孙。
道理谁都会讲,可现实却没那么乐观。
爱和尊重不能包治百病,很多熊孩子一直往歪把子树方向挣,他们最最缺乏的就是从小进行严格的管教,包括适度的惩戒。
也许会有人说,你疯了吗?那些父母虐待杀害亲生子女的报道屡屡见诸媒体。多少父母只生不养,孩子形同孤儿,渴望父母的爱和陪伴。你却在这里鼓吹打孩子有理,你是不是想天下的父母都变成后妈后爹呀?
无条件爱与适度管教并不矛盾,而是家庭教育赖以平衡发展的的双翼。
现在的情况是,家长们对孩子爱得过了头,管教很欠缺,形成一种“家长舍不得管,学校不敢管,最后等着法院和监狱来管”的畸形局面。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经说过:“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家长对孩子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们的未来是很可怕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是接不住中国未来发展重担的。”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爱管同步,对孩子进行适度惩戒呢?
一是正面教育为主,不轻易动手。
惩戒太频繁,不但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影响亲子关系,而且会失去震慑作用。不要轻易动手,选准时机搞一次,把功课做足,切实起到震慑作用。
二是涉及原则,底线以及立威时可以一用。
比如,
不经同意不允许拿别人的东西;
不告诉家长老师擅自玩失踪;
不遵守规则,屡教不改;
不完成任务,拖延严重;
违反社会公德造成严重后果……
遇到这些情况,要严惩不贷,使得孩子想起这事就犯怵,记一辈子。
三是惩戒手段多样化。
可以打手板,打屁股,也可以关禁闭,减免看动画片次数,不买玩具零食等。公安部专家李玫瑾的做法是,把孩子放在卧室,让他哭个够。一直陪着但不作反应,既避免孩子出现危险和心理阴影,又要让他为错误买单。
四是,就事论事,一码归一码。
不算旧账,不进行人格侮辱和情感攻击。告诉孩子,父母对你的爱不会变。但这件事,你做错了,按规定必须受罚。
五是明确规定,不胡打乱锤。
相关事情明确做出规定,包括如何做,违反之后如何惩罚。订立规则时,全家一起讨论,孩子认可,并且家长提醒警示不管用后,再行惩戒。
六是惩戒后及时疏导。
让断裂的亲子关系,在经历暴风雨后,重新连接,而不是打完将孩子弃之一边。
七是四种情况下不打孩子。
家长内心充满负面情绪一定不打;
弄不清事情原委不轻易打;
孩子由于不懂不会不熟练犯错不能打;
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的事情万万不打。
要师出有名,准确恰当,避免应激反应。
八是,用自然后果教育孩子。
比如不再催逼孩子写作业,起床。而是在提示之后放手。让孩子因为完不成作业或者迟到,受到老师批评。让孩子意识到,完成作业按时起床原本是自己的责任。
总之,惩戒重在警示教育,要在清醒理性的氛围中进行。禁止一言不合怒火中烧,让惩戒成为家长泄愤撒气的借口,或者渣家长逞凶施暴的理由。
最近,《中国教育报》介绍了四川大竹县二小“戒尺进教室”的做法,在广大师生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
一位家长在致孩子的信中说:“好的教育必然是管教同步,严慈同体的。愿你遇到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
戒尺走进教室,严管受到追捧,溺爱放纵的教育模式,开始转向规则和约束。不为显示管理者的威风,而是为了让孩子有所戒惧,有所敬畏,有所自律。
愿我们的孩子都遇见一对“手拿戒尺眼里有光”的智慧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