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蛋白过敏是一回事吗

03-16

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蛋白过敏虽然都会使孩子有腹泻的表现,但是它们属于完全不同发病机理的疾病。临床表现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治疗上却是大相径庭。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慢性腹泻又会互相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临床上变得更加复杂,治疗上更加棘手。

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蛋白过敏是一回事吗

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蛋白过敏虽然都会使孩子有腹泻的表现,但是它们属于完全不同发病机理的疾病。临床表现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治疗上却是大相径庭。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慢性腹泻又会互相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临床上变得更加复杂,治疗上更加棘手。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这两种疾病:

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从而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

乳糖酶缺乏是广泛存在的世界性问题,大部分人群不出现症状,但在以乳汁为主要饮食的新生儿及婴幼儿中常发生腹泻等症状。

糖不耐受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1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是由于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引起,发生率与种族和遗传有关,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我国新生儿的乳糖不耐受多属于此类,由于酶缺乏的量和活性程度各人不同,症状的轻重不一。

2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多发生在肠炎后,肠绒毛顶端在肠炎时受损伤而出现酶的缺乏,而于肠炎后出现乳糖不耐受性腹泻,需待绒毛下端向上生长至顶端,能分泌足量乳糖酶后腹泻方止,一般需0.5~2个月。不少新生儿和早产儿,在新生儿期由于肠黏膜发育不够成熟以及乳糖酶活性暂时低下,对乳糖暂时不耐受,排便次数多,待活性正常后次数减少。

3 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最常见,与人类世代饮食习惯导致基因改变相关。表现为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直至消失,引起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

发病年龄和发病率存在种族与地区差异,亚洲人发病年龄为7~8岁,欧美部分民族约20岁,黄种人和黑种人发病率均高于白种人。

一般来说,典型的乳糖不耐受表现为排便量大、呈泡沫和水样,或呈蛋花汤样,颜色可呈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有奶块或泡沫,可以有明显的酸臭味。宝宝还会出现哭闹腹胀放屁增多等情况。

牛奶蛋白过敏

牛奶蛋白过敏,是有免疫参与的一种反应,具有可重复出现的过敏反应。主要过敏原为乳清蛋白(20%)和酪蛋白(80%)。过敏反应的机制包括IgE介导、非IgE介导或混合介导。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常有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多个器官系统的症状。

1. 消化道

吞咽困难,频繁反流,呕吐,肠绞痛,腹痛,厌食,拒食,腹泻±蛋白质丢失或便血,便秘、肛周皮疹。生长迟缓,大便OB(+),缺铁性贫血。

2. 皮肤

麻疹(非感染、药物等),特应性湿疹,血管性水肿(嘴唇、眼睑)。

3. 呼吸道

流涕,喘息,非感染性慢性咳嗽。

4. 全身表现

过敏反应,休克、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约90%的牛奶蛋白过敏是轻中度的,约10%是重度的。

总结

二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是不一样的,但是,反复的腹泻又会让二者同时出现。当过敏损伤肠黏膜的时候,肠黏膜表面的整个乳糖酶会破坏掉,可以引起一个继发性的乳糖不耐受,所以说它们俩完全不一样,但是会相互影响。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不足而导致乳糖不能完全吸收,它发酵了,所以就出现了肚子胀、疼和腹泻。特别是乳糖不吸收,在肠道里面形成了胀气,还有糖吸收水分。大量的水分在肠道里面,所以会像水一样腹泻,这是它的特点。

这种腹泻同样会损害肠道粘膜,形成肠病样改变,让本来对蛋白不过敏的肠粘膜,也出现了对牛奶蛋白过敏牛奶蛋白过敏,就会造成诊断和治疗上很难区分的结果。所以,越是早期诊断治疗正确,越容易区分,也更容易治疗。

查看全文
猜你喜欢
热门 常见疾病过敏新生儿疾病
编辑推荐

热门标签

收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