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家庭暴力一定能驯服孩子吗
母亲骑在儿子身上暴打:吼娃不是病,该吼就得吼。伴随着的还有撒泼打滚、尖叫大喊,即使你跟他讲道理、耐心蹲下也无济于事,而且还蹬鼻子上眼。
因为真的是:不吼不行!
一天不吼,平静之下暗潮涌动;
二天不吼,娃娃跃跃欲试,挑战防线;
三天不吼,得寸进尺,上房揭瓦。
正如卢梭所说:“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
这不近日,一则新闻登上了热搜,隔着屏幕我也能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无可奈何的崩溃。
为什么这位母亲会如此过激?原来是因为父母带着男孩逛超市,男孩看中了玩具,想要买,遭到拒绝后便开始撒泼,用头盔砸自己的头,面对孩子的过激行为,其实爸爸也有过耐心劝阻,但是孩子仍然不听,撒泼打滚的行为惹怒了无可奈何的母亲,只能出手教训。
对于这位母亲在公共场合直接骑在孩子身上暴打的行为,我虽然不认同但是表示理解,其实没有哪个当妈妈的不想温柔坚定地对待孩子,但是有时候真的是忍无可忍、无计可施。也像网友评论所说的:“笑脸给多了,惯出来的都是毛病。”
事实也证明,即使你在心里默念了一百遍“亲生的、发脾气不好、要科学育儿、要耐心点……”,当面对那个陷入了情绪黑洞的孩子,你还是会忍不住——大吼一声:停!
而这一声怒吼,效果也立竿见影,原本还在不依不饶的娃娃,顿时变得安安静静。
对于熊孩子,该吼时就得吼
对于孩子这种“说也不听、听也不懂”的生物,必要的“吼叫”对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建立正确的规则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也需要一点技术,才能做到科学吼娃,不至于对孩子造成心理性的永久性伤害。
1.吼一吼建立权威
有时候,提高嗓门发脾气,是有效的。父母的天职本身包含了教养,从此便决定了他无法跟孩子们成为朋友!
现代的科学育儿观念大部分支持“父母是孩子的朋友,需要平等沟通”,这对于育儿观念来说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我看来应该是:小时候当父母,青春期后当朋友。
因为低龄的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事件的后果是没有预见性的,有些父母为了平等沟通,给予了孩子不符合年龄的选择权,高估了孩子的认知判断能力。
正如心理专家曾说:做父母需要既权威又民主,很多时候,父母还需要成为一个命令者和惩罚者,以帮助孩子确立界线。
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设定界限,表面上看起来自由的孩子,其实内心会迷茫不堪,因为他们缺失了统一的行为标准,不知道底线在哪里的他们,就容易和人际交往中任性冲动,胡乱钻空子。
2.有文化地吼
我们在吼孩子的时候,总是会不知不觉得去翻旧账,而且翻来覆去也就这几句话:
“早跟你说了你不听”
“能不能长点心”
“你上次也是这样……”
“听不听话、听不听话、听……”
没啥新意的车轮战术,只能让孩子左耳进右耳出,而且现在的孩子都是个机灵鬼,舌粲莲花逼得你口无择言,可以体验一下这位小朋友的振聋发聩的质问:
“为什么总是用那些粗话啊,什么什么的来骂人呢?
你还说我背的古诗少,我都可以用古诗来说服别人。
这直击心灵的逼问,就连我,都一脸大写的服气。没有创意的吼叫,只会让家长在孩子的心中失去权威,你都说不过一个小孩子,怎么能叫他信服你、崇拜你呢?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吼娃前,多读书多看报。
3. 吼不动,可以“打”
现代教育的普及已经让很多父母摒除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这也让我倍感欣慰,但是在教育个别孩子中,真的是不打搞不定。
如果迫不得已打孩子,一定要注意:
为了避免给孩子造成直接的肉体伤害,我建议只打手心,头、腰、屁股都是需要重点避免,因为这些部位都是极其脆弱的。
尽量不打2岁内认知力不足的孩子,也不打6岁以后已经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
打孩子不是为了让他知道身体的疼,而是为了让他感受到心理的威慑力,也不是你个人宣泄情绪的途径。
不赞成体罚的家长,可以考虑换成另外的惩罚,比如「面壁思过」或者是「Time Out暂时隔离法」:
准备一个小板凳,让孩子坐在板凳上反思15-20分钟,期间不许乱动、不讲话、家人也不能劝阻。这种方法适合1岁以上的孩子,对于他们打人、说脏话的破坏行为可以得到一定的训诫作用。
说实话,我在这里并不赞成打孩子,因为暴力会传染。心理学研究成果标明:孩童时期长期被责打的孩子,其实成年后很大概率会重复父母粗暴的教育方式,导致错误的暴力循环。
在电影《你是好孩子》中,就讲述了一位因童年遭受暴力对待后陷入教育困境的母亲——水木,是一个家暴成性的妈妈,经常把女儿彩音打得遍体鳞伤。
为什么水木对女儿如此暴戾?其实答案就藏在那只大大的腕表之下——那是童年被暴力的母亲用烟头烫伤后的伤疤。家暴的童年经验,根深蒂固的认为:打就是表达教育。
能不打孩子就别打,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4.太累了就好好哭一场
常说,成年人的崩溃只需要1秒。
我们很多时候都知道吼孩子的后果,但是工作太累、烦恼太多,稍不注意情绪就会失控,孩子的淘气,可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
每次吼过之后,看着那个萎缩在角落的孩子,又无比心疼,如果想避免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就需要在平时多释放自己,而明尼苏达大学的实验表明:「好好大哭一场」便能够降低愤怒和焦虑。
对于管教孩子,制定了很多限制:不许吃零食,一点也不行;睡前必须进行朗读训练,10分钟内要写完毛笔字……
更让人惊讶的是,给女儿制定了一份完整的自律表,每天拿着手机监控着完成任务。
在如此严格的教育之下,却变得越来越叛逆,也越来越情绪化,一写作业就会哭泣,爱上撒谎……专家团也表示:这个孩子一定比其他的孩子更早进入叛逆。
面对女儿的行为问题,在日日吼娃的过程中一直痛苦自责,也在爸爸的「丧偶式」育儿中陷入无力和不信任感。
专家点评说:这位妈妈太追求完美了,需要释放和倾诉,在专家的沟通下,终于放下紧绷的情绪,哭了起来,内心积攒了的负面情绪,终于化成了眼泪。
面对妻子的情绪释放和哭泣,丈夫在此刻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答应以后多和妻子沟通,多陪伴家人。
为什么这位妈妈在哭过之后情绪明显好转,其实是因为泪水中含有脑啡肽复合物及催乳素,这两种化学物质,是压力的来源,而眼泪则可以将其带出我们的身体,从而减轻压力。所以,当你压力山大的时候,千万别强忍,想哭就哭,但是有些人觉得:有时候哭了,反而更难受了,那可能是你没有做到以下几点:
(1)适可而止的哭:
哭的时间不要太长,尽量控制在15分钟左右。
(2)找个人陪你:
社会支持的力量对于我们能否支撑苦难至关重要,所以不要独自哭泣,当你的家人崩溃泪奔时,也不要放弃他。
这让我想起了地铁上醉酒后痛哭的男子,这则短片最让我深刻的是:老公对于妻子的信任,以及妻子对于老公的无条件支持和陪伴。
在一分钟的视频里,这名小伙酩酊大醉,正趴在地上默默流泪。
十多分钟后,妻子匆匆赶来,不顾呕吐物,给他了一个拥抱,顿时,这位25岁的男子哭得就像一个孩子,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对不起,我太没用了,对不起。”对方的温暖和陪伴,相信也让这这个汉子得到了宽慰。
(3)弄清为何而哭
别光哭,我们需要弄清楚究竟「为何而哭」,因为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你经历过这一次过程,就能得到一次就「认知转变」(cognitive change),这将有助于提升哭泣之后的心情。
眼泪就像飞机仪表板上的警示灯,提醒着我们航行中潜在的危险,如果你能在哭泣时找到老是吼孩子的症结所在,那么则可以帮助你更好的进行科学育儿。
完美的父母,不一定是那个永远不吼的妈妈,但一定有健康的情绪流动,有包容孩子错误行为的心、也有不断反思自身教育行为的思考能力。
美国教育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写道:“我们在暴怒时惩罚或打骂孩子,实际上只是为了缓解或掩饰自己的挫败感。”
其实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我们对孩子怒目而视,恶言大吼时,已经陷入了负面情绪编织的网络,希望你:
在吼孩子时,针对的是行为问题,而非人格侮辱;
不得已怒吼后,真诚地道一句歉、给他一个拥抱。
当然,我更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愉快带娃,所有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