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发脾气怎么办
孩子一旦有了自我意识,家长就要做好一个准备——孩子“不听话”的准备。之前听朋友抱怨过自家孩子不听话的事情:6岁的儿子抱着医院的一根柱子,就是不进去,坚决拒绝去看牙医。
“最后,我和他爸轮流看着他。到底把他拽进去,把牙弄了”朋友说,才6岁就开始不听话,这脾气还大,父母要打他,手刚抬起来,他就开始喊“打小孩啦!”这后面的日子都不知道能不能管得了他了。
其实,孩子(尤其是4-18岁的孩子)叛逆是个很常见的现象。动妈之所以今天说这个话题,主要也是因为有妈妈问到了这个问题。
身为父母,我们最先想知道是,孩子这种叛逆为什么会出现?除了说自我意识的觉醒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缘由么?其次,才是到底怎么做的问题。
孩子出现叛逆行为的缘由
一般来说,叛逆行为是由逆反心理引起的。何为逆反心理?心理学家认为,逆反心理指的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由这种心理衍生出来的行为就被称为是叛逆行为。
我们常见的孩子叛逆情况有几种,如:顶嘴、与家人或者长辈恶劣争吵或有敌对情绪、公然违反成人的要求或者准则、故意惹烦他人、对人怀有恶意等等。概括说来就是,既有情绪上的又有行为上的。
那么,怎么能够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多叛逆呢?
面对孩子叛逆、发脾气的行为,父母应该怎么做
承认现状——被叛逆孩子折磨的不止自己一个人
这里需要先认清一个问题——被叛逆孩子折磨的人绝对不是你一个,成千上万的父母都和你有一样的处境(这一点从很多相关青少年成长问题训练中心就能看出来,毕竟有需求才有供给。)
这也就要求我们做到一点,即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完美”的孩子做对比(表面的光荣有很强的欺骗性,任何事物都是特殊存在的矛盾体),也不要拿自己的家庭与其他家庭进行比较,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解决自己的难题。
在这里,动妈借用一下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话“最奇妙的真理就是,一旦我接受了我就是我现在这个样子,那么我就会改变。”
承认了现状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去着手改变一些事情,以便来“改变”我们叛逆的孩子。
理解孩子的叛逆的原因——父母需要具有正确的为人父母的心态
就如我们文中所说的,孩子叛逆的行为是为了维护自己自尊,所以我们很大程度上应该理解这一点,并找出具体的引发其叛逆行为的事情。
五一期间去表姐家做客,发生了一件事情:晚餐的主食,表姐准备的是米饭。
8岁的外甥说“妈妈,我不爱吃这个,我想吃包子。”
表姐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是你早上说要吃米饭的么!”
外甥说:“那是早上,现在是晚上,我现在想吃包子。”
这种事情可能发生的次数比较多,表姐直接发火了,筷子“啪”地往桌子上一放,就说:“你爱吃就吃,不吃就下去,吃什么包子,不揍你一顿你是不是难受?!”
外甥一声不吭,闷头吃饭。整个晚餐过程中,他没有再多说一句话。饭后,表姐还和我吐苦水说:“你看看,养孩子就是给自己找罪受。一点不省心,天天惹我生气。”
这种类似的情况,可能很多家庭中都有发生。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是爱孩子的,这种爱支配着我们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至少这些是我们认为对他好的。但是,事实结果却并不理想,孩子们有些时候会觉得“你不爱我,因为我要的你没有给我(你给的并不是我要的)”
所以,这里我说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具有正确的为人父母的心态,即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理解他们发生叛逆行为的背后的原因。
冷静地接受叛逆的孩子——他们只是不知道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
虽然,很多人知道孩子叛逆肯定是有原因和目的的,但是我们很多人还是很难做到喜欢这些叛逆的孩子。
可事实上,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孩子叛逆时试图与我们对抗、越不让做的事情越要做,就是故意来让我们生气,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也是为什么打骂对于叛逆的孩子不起作用的原因。
在叛逆的孩子心里,他们与成人是平等的。在他们眼里,成人对其叛逆行为的打骂,只是一种成人无奈、无能的体现,即“你打我,只是占了体能的优势,但事实上根本不能让我屈服。”
这也是,为什么父母将叛逆的孩子关在自己房间里,孩子会摔东西或者跳窗逃走的原因。
所以,我们与叛逆的孩子相处时需要做的就是接受这样的他。然后,在他出现叛逆行为时,我们第一时间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冷静,然后试图安抚孩子,让他也冷静。彼此双方冷静后,再进行一次“平等”的对话。
这里以文中宝妈表姐和外甥的这件事为例。
表姐应该做的不是一听到孩子提出不一样的想法(想吃包子)就态度不好,而是应该先冷静,然后在用平静的语气和孩子对话。对于孩子说“那是早上,现在是晚上,我现在想吃包子。”表姐也应该平静和他讲道理,可以说“你看,小姨和姨父都在呢,大家都饿了,你这次先吃米饭好不?明天妈妈做饭前先问问你吃什么,然后再做,这样好不好?”,如果孩子还是不同意,表姐还可以这么做“那大家都饿了,大家先吃。你稍等一下,和妈妈一起做包子给你吃,好不好?”类似于这样的对话,给孩子一种尊重的感觉,效果其实会好很多。
如果父母不能让自己冷静,每次一遇到孩子叛逆行为就火冒三丈,孩子也会受到影响,也就不会正确的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长期下去,可能就不是妈妈训斥,孩子不吭声了。很可能会发展成“对骂”或者更严重的“对打”情况。
对孩子的转变给予积极鼓励——弱化孩子的消极行为
一般来说,如果父母能够做到前两点,孩子的叛逆行为会减少很多。所以,父母应该在孩子表现积极行为的时候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
比如说,之前孩子可能会通过冷战或者绝食的方式“胁迫”父母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你们不给我买,我就不和你们说话、我就不吃饭”,而现在突然有一天,孩子主动和我们开口交流“我想要那个玩具”。
此时,我们应该先表扬他“你真的长大了,都知道如何与爸爸妈妈沟通了。”然后再去问他为什么要那个玩具,只要他能够说出必须要有的理由,就可以给他买。
反之,如果是没有任何合理的理由,我们也应该委婉、温柔的拒绝,如“这个玩具家里已经有一个了,除了大小不大一样没有什么不同,我觉得你这么懂事肯定能想明白的,毕竟咱们不能见一个喜欢就买回来,咱们也买不完,你说是不是。”
如果孩子还是坚持想要,那不妨和孩子商量再让他想想,约定几天后再次沟通一下。一般来说,可有可无的喜欢的东西,时间过去了,也就没有那个新鲜劲儿了。
这仅是一个例子而已,类似的鼓励、表扬方式有很多,如孩子帮助做家务不再排斥、或者孩子给父母送了什么礼物时,我们都应该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感谢。而不能把思维局限在孩子这么做是应该的这种消极想法上面。
不要和孩子做“权利”之争——父母和孩子做斗争永远都是输
还有一种最要不得却又最常见的思想,即很多父母在孩子产生叛逆行为时,心里想的都是“我还不信我治不了你”。
很多父母在发现孩子有叛逆行为时,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不听话”,然后就开始想让孩子听自己的。刚开始可能还有理智,但随着孩子叛逆行为的升级,家长的理智就剩一点“我是你爸/妈,你不听我的?我不信治不了你”
正是这种“权利”之争,往往将矛盾激化了。
同时,父母也忽视了一点,就算赢得了这次的“战争”,孩子表面上听我们的了。安知,他心里到底怎么想的?内心对我们此次的行为是爱还是憎?我想当时的情况下应该是憎居多吧?那对于爱孩子的我们来说,是不是得不偿失了呢?
而如果这次“战争”孩子们赢了,那以后孩子就会知道何种叛逆的行为会让父母让步。
所以,永远不要和孩子做“权利”之争,因为怎么争,父母都是失败的一方。
总之,对于孩子的叛逆行为,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依靠冷静、坚定和非控制的态度让自己和孩子的情绪稳定。然后,我们再去反思孩子叛逆的原因,理解孩子的叛逆行为,接受这个叛逆的孩子。在此基础上,再与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去温和地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