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做家务年龄对照表,舍不得用孩子才会耽误他!
原标题:儿童做家务年龄对照表,舍不得用孩子才会耽误他!
作者 | 任平生
在日本,有一个5岁的小姑娘。
她早上六点起床,开始做饭、叠衣服。
打扫、喂狗、把家里的一切整理得井井有条。
不撒娇,不哭鼻子。
四五岁的孩子为什么变得这么善解人意?
这来自于一个患癌母亲的“爱之深,情之切”。
“我没钱、没权、没地位,死之前完全不知道该给女儿留下什么。想了想,我只能教会她做饭、做家务,让她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即使自己一个人也能好好地活下去…”
离开之前,她想给孩子两个东西。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5岁女孩阿花的爸爸是日本新闻社的一名记者,妈妈千惠是一名音乐老师。
25岁千惠被诊断患有乳腺癌。
而丈夫安武信吾在知道千惠患有癌症的情况下,也依然选择了与她结婚。
2001,千惠结束了乳腺癌的治疗,但治疗早已经影响了她的受孕能力。
看到女儿的那一刻,千惠觉得这一切是个奇迹:
“这一刻,我知道还有比我自己更重要的人生至宝。因为,孩子的到来,证明了我曾来过这个世界……”
从怀孕到生产,千惠的身体状况一直都很好。
直至2004年5月,千惠的乳腺癌复发。
当“随时都会离开”成为千惠和丈夫无法回避的话题时。
她开始思考:
“该给女儿留下点什么,才能让她在没有妈妈的日子里好好地活下去?”
她恍然大悟:
可以教4岁的女儿做饭、洗衣和扫地等家务活。
这样就算她离开,阿花也能照顾自己了。
2007年夏天,女儿阿花4岁生日到了。
妈妈送她的礼物是一条碎花围裙。
而爸爸的礼物更酷,是一套小学生用的厨房刀具。
“记得第一次看阿花用刀的样子,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可还是忍住没出声,也没伸手…”
她精心编制了一份料理笔记给女儿,当她不在身边的时候,便让女儿按照笔记上的方法做日式料理。
从一碗味噌汤开始,她教女儿做日式点心、教她洗衣服,以一种温情的方式开始同孩子告别。
千惠在博客里写道对孩子的寄语:
“阿花,做饭这件事与生活息息相关。
我要教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务,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
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
2008年,妈妈千惠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完了这一生。
从这以后,阿花和爸爸继续着自己的生活。
阿花按照妈妈的叮嘱,准备早饭、出门遛狗、刷牙洗脸、弹钢琴 、上学。
下午放学回家后,打扫卫生、晾衣服、整理房间......
当爸爸还没回家时,她就自己搬个小凳子,取出菜刀。
把豆腐放在小手上,慢慢地切起来,准备好食材,然后开火。
一个五岁就失去母亲的孩子,依旧把人生过得踏实而温暖。
因为,妈妈教会了她自立,也教会了她热爱生活。
阿花长到了十岁,她在日记里写道:
“妈妈,有件事我想告诉你:
所有的便当我都会自己做了!
“认真做饭、认真吃饭”这是千惠的生存哲学。
这也是妈妈留给5岁女儿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为什么执意要教会孩子做味噌汤?
在千惠看来,吃饭二字,绝不像它在字面上所看的那么简单。
除了有关口腹之欲,更是藏着处理人生难题的能量和智慧。
能好好吃饭的人,也能好好生活。
能好好做饭,也能慢慢独立起来。
按照《儿童家务参考表》,三岁可做家务,千惠在身体力行地教会小花:
想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善待自己的生命就要从做饭、吃饭这样的小事情做起。
样的提早教育,不但教会了小花生存的本领,更是给了她勇敢前行的信念。
当生活遇到困难,千惠便在博客里写道:
如果感到迷茫,那就朝着热情的方向前进吧。
她也时常对孩子说:
无论遇到多困难、多讨厌或多麻烦的事情,总会有办法解决,就像妈妈常说的“换个想法”。
她还精心书写了一本菜谱,留给阿花:
要想好好吃饭,就要用心做饭。
无论是吃饭,还是做饭,都不能糊弄。
这所有的教诲,其实小花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十岁的阿花写道:
“不说别人的坏话,不忘记微笑。这些都是妈妈教给我的。”
“虽然我也会觉得好难啊,不过车到山前必有路,阿花已经不哭了……”
教育家乌申斯基就说过这样一句话:
“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能量。
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
从儿童心理学来说,在孩子0-6岁这个性格形成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榜样对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
当父母的良好行为能够给孩子树立一种模糊的使命感。
孩子再碰到类似情况,便会有一个“向爸爸、妈妈那样做”的标杆。
有一次,小阿花尿裤子了,爸爸带她去洗澡。
阿花说:
“等爸爸妈妈变成满脸皱纹的老爷爷老奶奶,要是尿裤子了。
阿花来给你们换尿布、洗屁屁,好不好?”
千惠在生前也时常做饭给老人吃饭。
她曾经的做法,已经不知不觉影响了孩子。
这解释了一个重要的真相:
每个孩子的坚强,每个孩子爱的能力,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它来自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滴一滴的言传身教,来源于孩子被爱过。
上周,我朋友对我抱怨:
“家里6岁的女儿长这么大了,啥都不会,连穿鞋都要他们帮忙,要怎么办。”
这当然不是个例。
我们时常可以在生活里看到这样的故事:
父母一边埋怨着孩子什么都不会,一边又帮孩子打理安排所有。 总是告诉孩子学习最重要,不让孩子学做一点家务活; 操心、焦虑孩子的未来,巴不得自己先探路避开所有坑;孩子从来没有独立选择过。
当然,也没有靠自己而得到的生活经验。
生长在温室里,面对风吹雨淋也就缺乏免疫力。
在综艺节目《理想家》中,伊能静谈到儿子哈利18岁生日。
她说,在孩子生日结束后,伊能静在微博上给儿子发了生日祝福:
得体退出,是我给你成年时最好的礼物。
就像是心理学应用专家李中莹所说:
“家长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培养出孩子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
在一个叫做《初遣》的日本综艺节目里,记录了小朋友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出门完成家务的过程。
离开父母独立出行,这对于一个才三岁的孩子来说有点难办啊。
小女孩狸爱知道要自己一个人去给妈妈买花,她就开始哭了。
在爸爸的鼓励下,她哭着出发,在一路哼哼唧唧的哭泣中,完成了任务。
不光是小朋友的真实表现暖人又可爱,节目里父母们心疼又不舍的表情,也让人动容。
是啊,孩子总会有这些时刻:
第一次单独出门的时候,爸爸妈妈不得不熬过等待孩子的漫长时间。 第一次进入学校,孩子又不得不靠自己去学会表达自己,结交新的朋友。 走向社会,孩子也只能在一个人的探索中认清未来的道路。这一切,都需要孩子独自去做。
这一切,也需要父母能够放开手。
也只有在父母放手的那一刻之后,孩子才能开始真正的成长。
诗人于戈说了一句很对的话:
“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
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他经历不到这些,他就没有对生活的获得感。”
“包办式教育”就像那个广为流传的段子:
孩子回家后,说的永远都是“妈,我饿了”、“妈,我能出去玩吗?”、“妈,这题我不会!”……
于是,孩子到了最后,就只会求助于“妈”了。
在千惠的博客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细节。
当孩子第一次自己做饭,尽管阿花用刀的样子看上去相当吓人。
可千惠还是忍住没出声,也没伸手。
而是告诉她:
“阿花,不拿菜刀的那只手要像猫爪子那样收起来哦。手指伸出来很危险哟。”
如果饭菜做砸了,她就和阿花一起找原因。
千惠说:
“教孩子做事情时,最重要的就是尽量让孩子独立思考和体会,自己把事情做完。”
面对每一次的尝试,她没有把孩子推出厨房,也没有做好饭菜亲自来喂。
这种克制与“冷漠”,包含着千惠对阿花无比深情的爱。
她虽然没有溺爱,但也并不着急。
这也是阿花能够成长为阳光而健康女孩的原因。
因为,不是坚强的人就独立,而是充分被爱、被接纳、被尊重的孩子才能真正独立。
当孩子被充分爱着,她的个性发展也会更健康、独立性也会更强。
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过程。
家长不急不躁,才利于孩子自立心的养成。
真正的母爱是一场恰到好处的退出,给予孩子独立的能力。
千惠以身作则,教会了孩子独立与自尊。
这是母亲拼尽了生命里最后的时光,送给孩子一生的礼物。
爱孩子,就要教会孩子独自生存的能力。
孩子总有一天要独自生活,
把你想教给孩子的事情教给他。
—— End ——
作者:任平生,自由撰稿人,沿着路走,直到把自己变成路。本文图片及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