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同学欺负后,父母的回应里,藏着孩子的性格

07-14

收藏文章
“她抑郁回家我经常和她说,遇到事情别总觉得是别人的错,很多时候就是她自己的问题,而她觉得我们是在给她二次伤害,然后就崩溃。”如果你读了书,有了分辨力,即便是考不上大学,做直播也会与众不同,你有自己的观点,才不…

孩子被同学欺负后,父母的回应里,藏着孩子的性格

原标题:孩子被同学欺负后,父母的回应里,藏着孩子的性格

作者 | 孟臣

最近,知乎上一个妈妈的求助,

让人看得五味杂陈: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

我一直让她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这有错吗?

这个妈妈的描述不多,但细品,能看出不少问题。

她说孩子被舍友孤立了,却觉得应该反思自己。

一个乖巧甚至有点自卑的姑娘,怎么会去主动挑衅室友?如果不是挑衅,那就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得罪了别人。

对于这个妈妈来说,被欺负、被孤立,就要反思自己的问题。

孩子查出抑郁,还加了形容词:好像。

有没有抑郁,要去专业机构确诊的。

查出了,就是确诊。

用“好像”,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妈妈没跟孩子一起去查,甚至之后也没什么过问;要么妈妈并不懂什么是抑郁,听孩子说了一句就觉得“好像是吧”,之后也没当回事,没有细问。

有这样不关心自己的妈妈,身为女儿,应该会很难过吧。

妈妈接下来的描述让人心疼:

“她抑郁回家我经常和她说,遇到事情别总觉得是别人的错,很多时候就是她自己的问题,而她觉得我们是在给她二次伤害,然后就崩溃。”

这个孩子在无助时求助父母,却得到这样的回答,心里一定非常痛苦吧。

直到孩子抑郁回家,为何妈妈还在打压孩子,不相信孩子已经遍体鳞伤?

网友一条回复得到了高赞:

“她如果有一个遇事都无条件相信她,站在她身边的父母,她就不会散发出那种又怂又好欺负的磁场,她就不会在外面被人欺负了。

她好欺负,是因为她知道如果惹出什么事情,她的父母不但不会支持她,还会找她麻烦。

所以她遇到事情能忍则忍,能让就让。

可在那些霸凌者眼里,她就是“软柿子”,欺负她没成本,也没后果,而且她还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个孩子最委屈的感受,莫过于在外被伤害,回到家还要遭受父母的二次伤害。

一个孩子最恐惧的时候,莫过于深陷困境,却发现身后空无一人;

父母的不信任、不支持、甚至指责与忽视,都是撒在孩子伤口上的

当一个孩子觉得发生任何事都无法获得父母的支持和认同时,他会逐渐弱化对自我的维护,对未来的憧憬甚至对生命的希冀。

强化对自我的否定,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选择默默忍受一切。

长此以往,孩子会在孤立无援中,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放弃对自我的追求。

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在我们受到伤害时,身边的人也这样对我们,我们会不会同样感到无助又心寒?

网上一位网友(@Dr老爸育儿经)的假设,犀利又不无道理:

早上,你出门,遇到小流氓调戏你,回家告诉你老公。

你老公说:

为什么小流氓不去调戏别人,专门来调戏你?你不去找找自己的原因?

上午,你去上班,遇到领导找你麻烦,一份文件,改了好几遍不通过。

你认为领导在针对你,打电话给老公诉苦。

你老公说:

为什么人家只针对你,不针对别人?你自己有什么问题,你想过没有?

下午,下班坐地铁回家,你的钱包被偷了,你告诉老公,想寻求一点安慰。

你老公说:

为什么人家只偷你的,不偷别人的?你有什么问题,你好好想想。

终于,你抑郁了……

你老公又说:

我才不相信什么抑郁,想想你自己有没有问题。

这样的老公一定会让你抓狂与崩溃,更何况是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

他们的世界很小,心灵脆弱,情绪接收又极其敏感。

同样一句话落在孩子身上,就能轻易地将孩子的世界压垮。

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说:

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而父母最错误的沟通方式之一,是忽略孩子的感受,不懂得与孩子共情。

试着站在孩子的立场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

坚定地做孩子夯实可靠的盟友,而非冷漠沉默的旁观者或理中客。

你的支持和保护能让孩子获得站起来的力量,也能让孩子在陷入困境时,依然会相信,身后有人兜底而毫无畏惧。

著名主持人李小萌曾和一位月嫂探讨过育儿的事情。

月嫂有个儿子,18岁高考那年,她从地里回来看到儿子把腿绑在桌子上。

她一看就着急了,边说儿子你干嘛呢,边给他解绑。

儿子说:

“我老想站起来,没法专注复习,就把腿给绑上了。”

妈妈笑着说:

“你傻呀,考上最好,考不上咱有地,不想种地就去打工,还可以复读,不要那么为难自己。”

还有一次,他儿子在洗澡时大声唱着歌,跑调跑得一塌糊涂。

妈妈就跟周围的邻居说:

“待会你们谁都不准说我儿子唱歌跑调,他在发泄他的情绪,他在疏解压力。”

如今他的儿子成为了一名高校的老师。

李小萌这样形容儿子:

他看到我时没有因为我的名气而过度紧张,或者谦卑,也没有距离感。

他给人的感觉是成熟稳重,落落大方,充满自信。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

那些沐浴着父母爱的孩子,心灵可以健全发展。

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自暴自弃。他们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的起点,这有着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价值。

而那些很少被父母支持或保护的孩子,如果因为什么事,有人为自己说话,常常会感动到哭,许多委屈一下子涌上心头;

如果有人再对自己好点,可能心理上会有要给对方下跪、做牛做马,甚至以身相许的冲动。

真正智慧的父母,都能让孩子从身体上感受到被保护,被照顾;从心理上感觉到被重视,被珍惜。

孩子只有体会到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才会燃起自己的价值、完善独立的人格,成为一个自尊自爱自信的幸福者。

任何事情都站在孩子身边,无条件支持孩子,托举孩子的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的幸运。

电视剧《少年派》中有一段父亲林大为与女儿林妙妙的对话,让人动容。

林妙妙:我觉得我考不上大学了。

林大为:考不上就考不上呗!

林妙妙:那要复读吗?

林大为:

读!哪有复读这一说?就是读过一百遍也是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爸爸看了你全部的直播,你活泼可爱有想法有创意,但不隽永。

如果你读了书,有了分辨力,即便是考不上大学,做直播也会与众不同,你有自己的观点,才不会人云亦云。

对于林爸爸来说,上大学当然很重要。

可是当孩子陷入迷茫、压力过大时,父亲不应该再给孩子压力。

足够的支持和爱,让孩子卸下了负担,不必担心结果如何。

告诉孩子:就算失败,父母依然会爱她,接纳她,成为她最安全又温暖的避风港。

这样的教育,比直截了当的回复更高明。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里说:与其去教育,不如去爱。

孩子有时候并不需要教育。

一个内在感觉安全、被接纳的孩子,会进行自我教育。

他们会发展出健康的人格,长出与风雨共舞的翅膀,这与爱同生相伴,和自信相随相依。

所以,放下父母的身段,用最温暖的双手去拥抱与接纳孩子,轻轻地说:

不要怕,爸爸妈妈永远在你够得着的地方,为你托底,给你力量。

愿每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最可靠的盟友,

最厚实的底气,最强大的托底。

用爱与接纳筑起孩子最安全的心理城堡。

孩子才能无惧风雨,自信乐观地挑战未来的每次困境,自由坚定地翱翔在自己的蓝天下。

——End——

作者:孟臣,多平台签约作者,人生路上,执笔取暖,煮字疗饥。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查看全文
猜你喜欢
热门
编辑推荐

热门标签

收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