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国产品牌热衷于穿上“洋马甲”?
在国产奶粉被质量问题带入寒冬,国外品牌不断占领国内市场之际,部分国内乳企开始动心思走“捷径”,想方设法“搭洋品牌的顺风船”,穿上“洋马甲”以取暖御寒。事实上,这种“挂羊头卖狗肉”式的行为,国产奶粉并不是始作俑者。这些年,挂着“洋”头卖国货的假洋品牌不乏其例,涉及从服装、食品、化妆品到地板、家具、热水器等诸多领域。据媒体报道,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旗下的知识产权部已先后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三批共30个“伪意大利”品牌,它们或宣称产自意大利,或使用意大利国名、地名甚至国旗做产品名称,但这些品牌在意大利根本不存在。意方呼吁中国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
为何国产品热衷于穿上“洋马甲”?这其中有多种多样的原因。首先,从价格上来说,国外与国内不同的品牌有着较大的价格差,质量相差无几的前提下,价格可能差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在这种大的价格差面前,部分企业开始动起“歪心思”。虽然“穿洋马甲”是一种“挂羊头卖狗肉”式的虚假行为,但谁也不能否认,这种行为在未被拆穿之前,挂上“洋头”,“狗肉”更容易讨个好一点的价钱。
其次,从质量上来说,国内相关产品“不争气”,不仅质量岑参不齐,而且屡屡爆出问题,使得国内消费者对其失去了信心,转而充分信任国外产品。即便国内产品正逐步改善或提升自己的质量,无奈消费者的信心一时难以扭转过来,甚至对国外产品过度依赖。在这样的前提下,虽然“穿洋马甲”是一种“挂羊头卖狗肉”式的欺骗勾当,但谁也不能否认,挂上“洋头”,“狗肉”更容易卖个好一点的数量。在利益面前,部分企业敢于铤而走险也不足为奇。
再次,从消费环节来说,国内的部分消费者或多或少的存在“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对国内产品存有偏见,认为“国外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这种对国外产品的过度信赖和盲目追逐的不理性,不仅滋生了不法企业“穿洋马甲”的土壤,同时也削弱他们原本的辨别真伪的能力,给“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以可乘之机。
最后,从监管上来看,那些“洋马甲”,不管是凭空杜撰洋名号;还是在国外注册个空号头,在国内进行生产销售;或者是借助保税区“一日游”为自己贴金等,其行为不仅构成欺诈、误导消费者,也扰乱了市场秩序,而这样的行为屡屡出现,也暴露出我国在企业监管上的诸多不足。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于国内部分企业来说,穿上“洋马甲”即便可以取暖御寒的功效,但这种功效是暂时的。它不仅是一场以“诚信”为赌注的疯狂赌博,而且更是一种饮鸩止渴的短见行为。因而,一旦企业动了“歪心思”,选择穿上“洋马甲”,那么,对它来说,这就是一条“不归路”的开始。最终所付出的代价,势必将是巨大的。
“洋马甲”换不来“真品牌”,随着国产品涉及的领域逐渐增加,一个又一个“穿洋马甲”的“假洋鬼子”,或因“质量”或因“欺骗”而被揪出来。这些产品,有的甚至因为多年的“苦心经营”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品牌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即便这样,作为商品,它们无时无刻不暴露在公众面前,同时又会被众多的消费者所体验使用。“天天河边走,必定得湿鞋”,这种“穿洋马甲”的小聪明,可以唬得了一时,但在公众面前,正如赵本山那句“小样,别以为你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被揪出来是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对于“穿洋马甲”的行为,相关部门不会坐视不理,反而会加大监管力度,因此被揪出来是注定的事。
对于企业来说,一旦被揪出来,扒下“洋马甲”而露出“假洋鬼子”的真面目,其付出的代价必定是巨大的。近年来,那些被媒体曝光的不诚信企业,要么直接被消费者“打入冷宫”,要么干脆就淡出公众视野,要么就被直接查封,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试想,如果这些企业一开始就立下决心做真正的自主品牌,那么经过这么多年努力,自己的品牌地位或许早就树立起来了,但偏偏选择“穿洋马甲”,走“不归路”。试问,如果给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它们还会选择“穿洋马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