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抚养的利弊大讨论
医生手记:放任·溺爱·问题儿童
个案一:7岁的卫儿是一个活泼的男孩,语言表达能力不错,智力测试中等,但上课和做作业对他来说却是最痛苦的事情,老师说他坐不住,手脚闲不住,考试也一塌糊涂。提起他,老师摇头,家长伤心。
孩子的母亲告诉我,孩子是剖腹产出生的,出生后由外公外婆带养。他们看到老人带孩子经验丰富,从日常照顾到孩子的早期教育都无微不至,于是便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只是周末休息才和孩子玩一下。但他们有一点疏忽了,就是老人带孩子最怕孩子出事,所以常采取安全的带法:不到人多的地方去,不玩稍有危险的游戏,讲究卫生到了刻板的地步。孩子睡得多、玩得少;坐得多、爬得少;家里呆的时间多,出门活动的机会少。孩子往往被要求这不能摸那不能动。
点评: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试验:把一位健全人的四肢用布包上,罩上眼,塞住耳朵,躺在舒适的床上。当受试者走出实验室后,研究人员发现,他的精细活动能力、识别图形的知觉能力、连续集中注意的能力等都受到严重影响。隔代抚养中,常会出现一个相同的问题:老人怕孩子热了、冷了、脏了、摔了、烫了……于是,一切应该让孩子感觉的东西,都受到限制。事实上,这样过分的“呵护”就是对孩子感觉的残酷剥夺。
个案二:4岁的明明看起来挺精灵,但与他交流时,问题就出来了。要什么东西,他只会用手指。看东西就死劲盯着,似乎不会转睛,不会笑。孩子的父母告诉我,他们夫妇到南方打工,孩子从小让爷爷奶奶带着。他们每年春节回家乡一次,每次见到孩子,发现孩子不苟言笑,以为是孩子认生。到今年春节回家时,发现孩子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才感觉问题大了。
点评:这孩子的心理疾患已到了严重的程度。1-3岁是孩子语言发育极其重要的阶段,没有父母贴身贴心的交流,往往会出问题。
个案三:9岁的东东在学校是个小霸王,稍不如意,他就打人。孩子的父亲说,他们夫妇忙,孩子管得少,教育的任务就交给爷爷。孩子小时挺纯的,在外面老挨打,爷爷心痛,觉得这样下去孩子会受人欺。于是就叫孩子还手,孩子不打,爷爷亲自做“示范”:把脸伸过去,让孩子一巴掌一巴掌地打。孩子在打爷爷的过程中获得了满足,也“练”出了胆量。后来只要同学跟东东过不去,必遭东东一阵好打。
点评:放任、溺爱、缺少科学抚养方法,是隔代带孩子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