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人生的先修班 》:谈“家境”
真难得听到自己的两个小家伙,以视野有限但天真的比较法,辩论所谓“富裕”的定义。
我和丈夫听了她们的见解,不禁面面相觑,这似乎没有对与错、也没有标准答案。成人被制约的想法,如何能跟这两个小小心灵表述:我们觉得我们的家境,连“小康”都谈不上,只是“普通”而已呢?是要像 Nana 那样满足点很低,还是要像Milla 那样务实比较好?
我们的房子虽不小,但可是跟银行贷款七成买的呢,在贷款还全清偿之前,我和爸爸其实一直都有着欠债的不心安。
至于为我们服务的大白,虽然很大一辆很舒服,可是它已经是个十多岁的老爷车了。爸爸一直很想换,妈妈一直在挡着,因为大白还能开、还能用、还能跑,换新车要很大一笔钱,会减少家里的存款,我们家好像还没有到财务这么自由的程度。
而你们很想去的纽约、洛杉矶、巴黎蒙马特,嘿,如果可以,爸爸妈妈比你们更想去日本和西班牙 long stay 呢!不然,无忧无虑地去法国酒乡窝半年,也不错。可是,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因为我们都得好好地认真工作、养家养小孩呀。所以,我觉得我们目前“小康”都谈不上,我们的家境叫“普通”比较适当。
Nana 依然不同意大人说的这个答案,她觉得她过得很富裕。我也因此看到了成年人因为不容易满足,所带来的世故。
九岁的孩子,像个参透的小哲学家,这么容易就满足于自己的家境是富裕的。十一岁的孩子,经过一番观察比较周遭同学的生活方式后,却把自己的家境下修成“小康”。
过了四十岁的中年三明治父母,则不认定自己供养的家庭是“小康”,觉得还是选“普通”才恰当。
其实我们都是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住同一所房子,吃一样的东西,往一样的旅途方向,却在心中激发出不一样的价值判断。
可见孩子们的心地和眼睛,是比较澄澈、天真、有哲思的。所以他们可以那么容易就漫漾出,满足愉悦的笑容。
我开始想要学习孩子的心思,勾一个更知足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