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的育儿经

10-22

收藏文章
对于教育孩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方式。中国父母有的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严厉教育,不许孩子这样,不许孩子那样;而有的父母对孩子又过度溺爱,对于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那么怎样教育孩子呢,我们不妨看看素有“绅士之国”的英国父母是怎么做的。

英国人的育儿经

  教育笔记

  英国中的这种兴趣小组其实和我们的兴趣班、早教班很类似。但是我们父母对孩子往往有着更大的期望,希望自己花出去的钱是可以看到成果,获得回报的,因此从最初抱着“让孩子玩一玩”到“学有所成”,父母的初衷逐渐变味,孩子因为背负着父母期盼的压力,最初的浓厚兴趣也逐渐消减,变得逃避了。

  所以父母不妨学学英国父母,减少对孩子兴趣班的功利意识,让真正从兴趣出发参加活动,抱着“玩”的心态,相信更能让你获得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道德不靠教导

  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目的是让孩子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是英国人的核心道德观。英国父母普遍认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他们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一些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教育笔记

  反观我们,无论是父母还是在学校我们都一直强调遵守纪律、守则,往往将行为规范成为孩子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孩子们更多是以一种“灌输”的教育方式去获得这些道德观念,甚至是以考试的形式去死记硬背。这些道德的意义难以真正融入到孩子的日常行为中。

  父母想要孩子学会自律,学会公平、诚实、守信,首先父母做好示范,“不以善小而不为”,事事躬亲,同时也鼓励孩子多动手去尝试,主动去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懂得和理解道德的意义。

查看全文
猜你喜欢
热门 幼儿教育
编辑推荐

热门标签

收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