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会影响孩子一生

09-17

收藏文章
   孩子不说话、不合作、不喜欢结交小朋友、行为怪异(如转圈、撕纸、按开关、沉迷电视、听音乐等),这对孩子来讲可不是小事。医生指出,这可能是

儿童孤独症会影响孩子一生

   孩子不说话、不合作、不喜欢结交小朋友、行为怪异(如转圈、撕纸、按开关、沉迷电视、听音乐等),这对孩子来讲可不是小事。医生指出,这可能是儿童孤独症的表现,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对儿童孤独症障碍的识别率和关注度远远不够。 
  近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静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孤独症在幼儿时期的诊疗和干预极为重要,干预矫治在2-5岁时最有效,如果错过这个最好时机将会伴随终生。 
  儿童孤独症常被误诊 
  奇奇是一名10岁的男孩,脾气暴躁,经常和同学争执打架,注意力不集中,难于遵守学校秩序,满脑子奇异想法而且固执己见;另一方面,奇奇成绩良好,尤其是英语和数学方面表现出过人天赋。一直以来,奇奇都被当地各大医院的医生诊断为小儿多动症,并坚持服药治疗,但收效甚微。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静进指出,奇奇患的并非小儿多动症,而是儿童孤独症中的一种———阿斯伯格综合征。患有这种病的孩子有与人交往的欲望,但却因难于理解人际关系规则,缺乏社交技巧而感到受挫,表现出怪癖的一面。 
  研究表明,近年来儿童孤独症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英国为0.57%,2005年美国《新闻周刊》报道,估计美国166名儿童中就有一人患有孤独症,男女比例为4比1。 
  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孤独症误诊率极高,一些地区误诊率在80%以上,原因主要在于对孤独症缺乏认识,不少人认为“孩子大些语言就会好”。 
  错过早期干预时机将终身难治 
  儿童孤独症患者的社会化缺陷多在幼儿早期表现出来。母亲或养育者若仔细观察,早期就可从患儿身上发现一些可疑迹象。如与母亲分离缺乏焦虑、缺乏与母亲共视(如随母亲眼光引导注视他处),目光较少跟随母亲的移动,对逗弄缺少反应,凝视墙壁上的挂钟图画,专注聆听音乐或歌声等。 
  医生指出,1-3岁儿童常规保健评估虽然可能发现语言发育落后的孩子,但那些语言发育尚属正常的轻度障碍儿童仍会被漏诊,有可能直到上学时才被发现有问题,从而丧失接受早期干预训练的良机。 
  儿童孤独症障碍的干预矫治大多在2-5岁时进行最有效,因此幼儿时期的诊疗和早期干预就极为重要,治疗介入越早效果越好,否则反之。我国也应在儿童早期常规保健和回访中开展相应的心理行为问题诊疗与咨询,筛出可疑患病儿童,及早进行干预。 
  治疗仍无妙方只能行为矫治 
  对于儿童孤独症,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
查看全文
猜你喜欢
热门
编辑推荐

热门标签

收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