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拿太过敏感、悲观的孩子怎么办?
此外,心理学家对于人类行为动机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归因的理论,来解释人们如何为行为的成功或失败寻找原因。这种归因影响着我们如何预期事件的结果,是否采取某种行为。
在归因研究的基础上,
Martin Seligman提出了“解释风格”的概念。
如果一个人拥有悲观的解释风格,那么他很可能一生都处于悲观失落的情绪中;如果一个人很乐观,那么他的解释风格,通常是乐观的。
从孩子出生起,
他们就会与无助感初次相遇,
龄前的探索与成长给他们留下成功与挫败的记忆,
孩子进入学龄期后,
开始理解因果关系,此时他们的
解释风格就会开始形成。
可以说,对于孩子乐观品质的培养,从孩子出生起就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了。
Seligman认为,我们的解释风格是从三个维度来说明一件好事或者坏事为何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它们分别是:
● 永久性(permanence)、
● 普遍性(pervasiveness)、
● 人格化(personalization)。
永久性维度代表一个人认为事件的后果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当坏事发生时,悲观的人会认为坏事发生的原因是永久存在的,乐观的人相信导致坏事发生的原因只是暂时的。
如果孩子总是用“永远”“从不”“总是”
这类的话描述自己的失败、
遭受到的拒绝时,
那么他可能有悲观的倾向。
乐观的孩子会把不好的事看作“有时候”“最近”的。
2/普遍性普遍性维度代表一个人认为事情的原因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如果我们认为事情的原因是普遍性的,那么它会对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其他事情都有影响。
反之,如果我们认为事情的原因是特殊的,
那么我们可能
有时会感到无助,但不会轻易放弃。
比如,持普遍性态度的孩子,在遭受同伴拒绝时,可能会觉得“没有人喜欢我”“我笨手笨脚的”,而持特殊性态度的孩子,此时会觉得只有具体的某个人不喜欢自己。
之前提到不要随便贴标签的原因就在此,贴标签意味着对孩子个人品质的普遍性判断,而且个人品质是很难改变的,这不利于孩子建立乐观的解释方式。
人格化维度代表一个人认为事情的原因是外界还是自己。坏事发生时,人格化维度就是在决定这是谁的错,是怪罪自己,还是归结于他人或环境。
虽然总的来说,
坏事发生时责怪他人和环境的孩子,
对自身评价比较高,
但这里并不是说乐观的孩子一定总是把责任推给外界和他人。
真正乐观的孩子会学会客观认识事情的原因,如果自己是导致问题的原因,他们需要学会对事情负责,并进行改正;与此同时,他们需要学会不总是埋怨自己,正确地看待自己。
有很多因素共同影响着孩子的乐观,
下面进行简要阐述:
通常,积极的父母会有积极的子女,乐观特质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即乐观的一部分是可遗传的,较好的幼年经历对乐观的形成也很重要。
Seligman发现母亲的乐观与悲观与孩子有很强的相关性,说明孩子的解释风格从一定程度上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因此,为了培养乐观的孩子,
父母需要审视一下自己的解释风格,
也可能需要改变自身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