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其实“打回去”或“不打回去”都是错,有第三种选择
说到这个话题,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当时我5岁,长得瘦小,邻居有个年长我3岁的大个子,很多孩子都叫他“癞头”。有一次因为玩弹珠摸了一下他的弹珠,被他抡着拳头往脸上打了一拳。当时又痛又委屈地哭着回家,我爸告诉我,“下次他再打你,一定要打回他,这样他就不敢再打你。”当他第二次毫无征兆地冲过来打我时,慌忙间想起我爸说过的话,“打回他就不敢打你”,随即闭着眼拳头乱挥。结果啥也没打中就被摁在地上打了一顿,当时内心的恐惧感掩盖了身体的疼痛感,脑袋中不停地浮现自己要被打死的念头。
从此我不仅像老鼠撞见猫一样躲着癞头走,并且每次听到癞头的声音心里就发毛,甚至在那段时间总是做同样的梦,梦见我被癞头打死埋掉。当然,这一切都没敢再告诉我爸,生怕他逼着我打架。噩梦般的日子持续了好久,终于有一天,癞头由于贪玩掉池塘里淹死了,当晚我甚至还做梦癞头变成鬼来打我。
好在随着时间的慢慢消逝,癞头带给我的阴影也渐渐没那么强烈了,但阴影似乎还一直存在内心某个旮旯处。
现在为人父母后,发现“谁打你,你就打他”这种“以牙还牙”式的观念在很多家庭都有,只要觉得自己受欺负了,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觉得心里憋屈,总想出一口恶气。但很多时候,主张“被欺负就一定要打回去”的大多数父母,在他们的脑海总有美好的臆想,一定是欺负人的那方被自己孩子如何反击狠揍的情形,这是美好的理想主义。但是,一定会是这样吗?如果打不赢呢?打不赢,对孩子来说,比不打回去的伤害更大好吗?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结论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各自的利弊:
“被人打,不打回去”
好处:向善、宽容
坏处:被认为好欺负,软弱
“被人打,要打回去”
1)如果打赢(概率为多少?)
好处:自信
坏处:爱上暴力
2)如果失败(概率为多少?)
好处:无
坏处:受挫,孩子再次证明了自己弱,不会再反抗,还会自卑恐惧,自我否定,低自尊。
这个概率可以用孩子打架赢的次数除以打架总次数。但如果未能得到准确的数据,尽量客观地自我判断即可。
有人说,打不赢?那就一直坚持到打赢啊!但其实很多时候,大多数孩子还未赢就已经心理崩溃。这种情形,你如果能换位思考就能知道,能坚持下去的该要多么惊人的意志啊。所以被人打后打回去,如果打不赢,对孩子来说,比不打回去的伤害更大。有些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让孩子先打回去再说,结果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更恐怖的噩梦。
美国一位叫戴夫的小个子男孩,经常被班里的一个大胖子欺负得鼻青脸肿。他爸爸是商场中的谈判高手,他用最简单的谈判手段不仅帮儿子赢回了尊严,还让大胖子这个儿子的敌人变成了儿子最好的朋友。他将事情分成了三个步骤:
1、结合孩子自身,选取最优应对方案
结合利弊表,“打回去”有胜算吗?戴夫身材瘦小,对方的体型几乎是戴夫的两倍;从小到大被5个小朋友欺负过,戴夫从来都是被欺负的那个,证明戴夫不适宜暴力反抗,即使有例外,胜算的概率也很小,大概率是打不赢的。所以先否决了“打回去”的选择。
2、“不打回去”但又不想“让人觉得好欺负”怎么办?
让对方“不敢或不想再打”成为现实,如果单靠孩子的力量太单薄怎么办?“搬大佛”。具体如何搬呢?
爸爸让戴夫把大胖子欺负人的事情告诉老师,但请求老师先不要插手,即先不要找打人的胖子说话。如果老师轻易帮忙了,孩子的自信不仅没能培养起来,反而养成了打小报告的毛病了。
3、实施“谈判”
爸爸让戴夫找到了大胖子,为了给戴夫壮胆,爸爸藏在了不远处。
戴夫是这样跟大胖子说的:“我爸爸已经知道了你打我,他很生气。还有老师也知道了,她说她将会跟你的父母联系,但我都阻止了。”大胖子有点紧张和不安。无论哪个孩子都会害怕大人的介入,即使这个孩子多么大个子,但他们在大人面前永远都是个弱者,这种心理所有孩子都有。
“但你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做我的朋友,如果你做了我的朋友,永远不再欺负我,我就会告爸爸和老师,说你已经改正了。并且,跟我做朋友,你可以玩我的超级跑车(玩具)……”(真会投其所好!“超级跑车”是大胖子一直想玩的玩具。)
毕竟还是孩子,大胖子两眼放光,难为情地说:“我做你的朋友吧,我再也不打你了。我还要向你道歉……”后来不打人的大胖子真的成了戴夫最好的朋友,保护戴夫不被其他小朋友欺负。
但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孩子,比如到了青春期,你的孩子如果这样跟对方同是青春期的孩子谈判,不仅不见效,可能还会激怒对方,他们或许会扯着嗓子嚷嚷:“想收买我?没那么容易!让你爸来打我呀,跟老师告状呀,来打我呀”。如果是这样的话,双方父母和老师最好碰面交谈,寻找孩子们矛盾的根源,然后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还不懂得沟通,比如只有2,3岁的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大人可以用小孩的语气说:“XX打人了,打人是坏宝宝,我不要跟你玩,我不跟你做好朋友了。”目的一是引起对方家长的注意,二是让自己孩子知道你是TA的守护者。如果对方还总是打人,建议给孩子选择更友好的玩伴吧。
让孩子选择“打回去”或“不打回去”,都是错误的
最后,“打回去”或“不打回去”,其实是父母直接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有点像排除非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其实与其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还不如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孩子终究会长大,不可能总在你的庇护下生活,当你总是灌输他们“打”还是“不打”的标准答案后,他们也会沿用你的答案,甚至也这样教会他们的后代,他们可能从没思考过是否有比“打”与“不打”更优质的方法。
所以,当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之后,可以问问这几个问题:
1、你觉得怎么样?让孩子发泄委屈,舒缓情绪。
2、你打算怎么应对?引导孩子思考。
3、需要爸妈怎样帮你?让孩子知道,爸妈永远是TA的支持者。
当然,这些问题待孩子3岁后才适宜这样问。
最后,还要教会孩子理性面对问题的方法,如果采取这种应对方法,优缺点是什么;如果采取那种方法,优缺点又是什么。避免盲目和不经大脑的冲动行为,也避免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