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孩子某门功课不好,竟是因为不喜欢那个任课老师!

12-15

太多的孩子某门功课不好,是因为不喜欢老师,所以不喜欢这个老师教的科目。而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给孩子施压、补课,不仅会让孩子更为厌学,还会破坏亲子关系。

有多少孩子某门功课不好,竟是因为不喜欢那个任课老师!

父母和老师的负面情绪轻易就能毁伤孩子

记得上小学期间,我常躲在我家的栋房口不敢回家,一直等到妈妈的自行车出现在家门口才愿意回家。妈妈是医生,经常早出晚归。对于童年的我来说,在放学之后看到妈妈的自行车停在家门口,就是幸福。

我生长的年代,正值“文化大革命”热火朝天的时候。爷爷是当地的名医,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抓起来,经常挨批斗,每天扫厕所;爸爸是当年的高考状元,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毕业后踌躇满志地想干一番事业。但是他大学毕业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思潮影响下,读书无用是一种时尚。爸爸一生酷爱读书,他一生最崇拜的人是爱因斯坦,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像爱因斯坦一样的人。可他无力与现实抗衡,心怀成为爱因斯坦的梦想,却被派送到煤矿去挖煤,心情非常低迷和失落,内心有很多无法释怀的不满,而我则成为承载爸爸不满的主要对象。爸爸脾气暴躁,脸经常是阴沉的。在他身边,我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会触怒到他,随之招致一顿说教、吼叫,甚至打骂。

幼小的我不谙世事,也无法理解爸爸为什么高兴的时候很少,只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本能的反应是妈妈不在的时候,我能躲多远就躲多远。记得有一次,在爸爸打了我之后,我离家出走了。天黑了,外面越来越冷,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蜷缩在商店的外面,看着街上越来越稀少的人群,心里非常害怕,心想:等我长大有了孩子,绝对不打他,有话跟他好好说。

童年的生活,像是头顶了一团乌云,我常常想:有一天我能够独立生活,我会远走高飞,不再回家。

长大后我才知道,爸爸怀才不遇的郁闷,无法排解的压抑,前途无望的失落,甚至绝望,使他内心充满负面情绪,却又没有疏导的方法,于是,胡乱发泄成了他生活中最本能的一种释放。在缺乏觉察的情况下,人本能发泄的对象,一定是他身边比他弱小的人。

我相信,朝我发泄不良情绪不是爸爸的本意,是他内心憋屈太久后的本能反应。但他的这种本能反应,带给我的影响却极其深远。这让我在很长时间内都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被认可、不被喜欢,无论怎样努力都对自己不满意。另外,也使我在成长的岁月里不知道如何与男性相处,特别是在与权威男士相处时,我常常不知所从,一方面千方百计想得到他们的认可,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有种本能的排斥和对抗,这使我内心纠结不堪,身心疲惫。

也因此,我和爸爸的心理距离一直很远。成年后,每次打电话回家,只要妈妈不在,我就会很快挂电话。即便回家也不喜欢和爸爸独处,总有一种不自在。直到很多很多年后,在静观人生梳理时,我才真的看到爸爸负面情绪背后的各种原因,看到了爸爸的爱一直都在,只是年幼的我不能从他那种爱的方式中感受到。

在随后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我知道有太多的父母因为对自己的人生不满,就把各种负面情绪以讲道理、要求、训斥甚至打骂的方式发泄到爱人和孩子身上。我不知道这些方式曾使多少孩子内心孤独、压抑、没有自信,也使他们感到世界灰暗、人不可信,于是在父母的毫无觉察中,孩子起始的人生底板就涂上了灰色。

我上中学时,有位数学老师让我在黑板上给全班同学解一道数学题。我解完之后,他皱着眉头,带着轻蔑的眼神和表情说:“这个题解的是什么?连放屁都不如。放屁还有点味道,你这解法什么味道都没有。”

尽管后来,他发现我的答案是对的,只是解题方法繁琐了些,但却没有道歉。老师那种不以为然、轻描淡写的态度,让我感受到被冤枉后的羞辱和愤怒。对于当时才十几岁的我来说,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消失不见。

从那以后,我开始讨厌数学。尽管我知道数学非常重要,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但我依然倔强地拒绝和数学有关的一切。父亲也因为我的数学成绩严重滑落而焦灼,拼命地想让我提高数学成绩。而我因此更加对抗,以至于高考时,我的数学只考了33 分,严重影响了高考总成绩。只是因为其他科目成绩优异,才没有导致高考落榜。

我看到,太多的孩子某门功课不好,都是因为不喜欢老师,所以不喜欢这个老师教的科目。而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给孩子施压、补课,不仅会让孩子更为厌学,还会破坏亲子关系。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但我个人认为:压力最大的群体是孩子们,尤其是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孩子们。有时候,父母认为轻而易举的事情,对孩子来说真的很难。比如,晚上一个人睡觉,父母吵架声音很大,大人们的各种要求、修正和打压,没有达到要求就被训斥或打骂……

你知道一个孩子站在比自己高一倍又强壮很多、还气势汹汹的大人面前的感受吗?你知道他们无依无靠、有理也说不清的那种恐慌和无助吗?他们往往找不到倾诉和发泄的出口,只是不断地被要求、被指责、被打压、被训斥、被各种不理解。

曾经有个8岁的男孩,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后来还叫了家长。没想到他的家长来了以后,上来就给了男孩一巴掌,说谁让你不好好学习……

我们知道,通常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很少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有时在学校还要遭受欺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不敢告诉老师,也不敢告诉父母,可以想象这个时候他们的世界会是多么孤独、悲凉和无助。所有人都在要求他们,而他们要么拼命满足家长和老师的各种期待,要么接受没有达到期待和标准的惩罚。

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忘性大,整天没心没肺,不是应该好好教育吗?偶尔打两下、骂两句再正常不过,我都是为他好,不是吗?可是,如果仔细探究孩子的内心世界,你是否想过:孩子到底有多少愤怒不能发泄?有多少眼泪只能流给自己?

许多成人在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时,发现很多都是童年的阴影后遗症。父母的暴躁,彼此之间的争吵和打骂,对自己的冷落和粗暴,成为自己日后生活的障碍和失去快乐能力的源头。不幸的是,当自己做了父母之后,他们又在重复给自己的孩子制造创伤。

如果你已经是父母,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减轻孩子的焦虑:

1.把目标首先放在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上。

父母要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2.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需求上。

父母应该把80% 的精力用来鼓励引导孩子,发掘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养成盯着孩子优点的习惯,而不是只盯着他们的问题。

3.孩子犯错天经地义,可以说是孩子的本性。

错误是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契机。

4.不要乱发脾气。

父母一次生气对孩子的伤害,抵过你以往对孩子无数次的好,有时甚至会一笔勾销。

5.爱是化解焦虑的源头。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很多父母都在错爱。其实,孩子真正感受到爱的途径主要是三条:爸爸妈妈对我的笑脸,有话和我好好说,亲我抱我。因为人感受爱的最直接方式是和颜悦色、柔声细语、亲亲抱抱。在这方面,孩子往往离真理比大人更近。

查看全文
猜你喜欢
热门 学龄前教育教育反思
编辑推荐

热门标签

收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