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 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12-25

许多家长都和我聊过自己孩子的种种“问题”,他们都十分不能理解,孩子们为什么要做出这些让大人烦心的事,比如故意捣乱;明明能快速做好的事,偏偏拖拖拉拉半天也不做好;完全无法体会家长的用心良苦,总和父母顶嘴。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 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

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鲁道夫·德雷克斯(R·Dreikurs)

许多家长都和我聊过自己孩子的种种“问题”,他们都十分不能理解,孩子们为什么要做出这些让大人烦心的事,比如故意捣乱;明明能快速做好的事,偏偏拖拖拉拉半天也不做好;完全无法体会家长的用心良苦,总和父母顶嘴。

“其实所谓的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

也就是说孩子因不知道如何满足自己对价值感和归属感的需要,而选择了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的。这就导致了家长看到的种种“问题”的发生。

德雷克斯提出:

当孩子们因为无法获得归属感(爱的连接)和价值感(能力与贡献,是否为家庭所需要)时,他们会产生四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

这四个目的分别是:1.寻求过度关注。2.寻求权力。3.报复。4.自暴自弃

我们可以观察下面这张图片,孩子所做的行为举止其实就是冰山浮出水面上的小小一角,而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就是掩藏在水面下的冰山大部分,都是为了寻求价值感与归属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详细的分析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自暴自弃。

自暴自弃的孩子:

“不行的,我做不了的。我学不好的。”

家长们通常会看到有这样一些孩子,你希望他多尝试些事物,多学习些东西,然而孩子却考虑都没考虑,直接说:“不行的,我做不了的。我学不好的。”

家长看到孩子这么说,难免会有些气急,心里可能会想:你做都没做,想都不想就说自己做不到,根本没把我的建议放在心上!

这样的次数久了,家长内心可能会产生诸如绝望、无望、无助且无能为力的感觉。为了缓解这样的感觉,家长们有可能会采取些不太恰当的举动。

家长们的反应与措施

在很多情况下家长对待自暴自弃的孩子的反应和措施,非但不能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帮助,反而还会让孩子自暴自弃的行为愈演愈烈。通常会出现以下3种反应和措施:

放弃:

算了,你自己都不放在心上,我也懒得管你了。

替孩子做:

穿个鞋也慢腾腾的,我来帮你穿好了;吃饭吃得到处都是,我来喂你!

过度帮助:

宝贝,你这个不知道怎么弄?我来帮你好了,你要这样这样(替孩子做完了大部分)。

家长如果放弃孩子,那么孩子可能更加退避消极;家长如果对孩子诸事包办,那么孩子将毫无改进,毫无响应。孩子心里可能会想:反正你都替我做了,我还要做什么?

其实在自暴自弃的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着这样的信念:我不相信我能有归属感,我非常无助且无能为力,我既然什么都做不好,那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具体表现为:

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可能会不够密切和亲近,孩子对父母的感情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不愿意尝试新的事务,对许多东西都缺乏好奇心;讨厌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大人们不要对我寄予任何希望。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自暴自弃的表现时,千万不要气馁,更不能放弃,要花费更多的耐心和陪伴。

其实我相信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变得自暴自弃的,那么究竟该如何入手帮助孩子呢?

如何引导自暴自弃的孩子重拾信心?

1.表达对孩子充分的信任,关注孩子优点

只有大人相信孩子能够变好,孩子才有可能做出改变。信任是一切行为的前提。而多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则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2.鼓励孩子任何细小的努力

一口气吃不成一个胖子。从细微处着手,慢慢地构建起孩子愿意尝试的信念,让孩子渐渐地迈出努力的步伐。

3.设置成功的机会,教给孩子技能

先给孩子设立一些他能完成的小目标,让孩子有勇气走出第一步,体会完成目标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建立孩子的信心。如果孩子不会做,家长切忌包办,而是应该示范给孩子看,耐心教会孩子,然后让孩子自己完成。

例如:孩子无法自己穿好衣服,那么父母可以进行分解动作,让孩子穿衣服这件事能更简单一些。“先把手举起来,套上左手,再来右手……”孩子如果能做到一个步骤,那么就可以给予孩子鼓励。从而让孩子一步一步地改善。

德雷克斯还说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我分享给各位家长,也希望家长能以这句话作为管教孩子的准则:

“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本人会做的事情”

查看全文
猜你喜欢
热门 行为心理儿童心理自信
编辑推荐

热门标签

收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