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焦虑会让孩子的成绩变好么?

02-16

我们的家长会头疼孩子的很多方面的问题,而被提到最多的就是孩子不听话,乔文的妈妈非常的焦虑,心理总是绷着一根弦,希望儿子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学习上。偏偏乔文像个木偶人,每天缓慢的做事,木纳的回应,即使天天和书本练对眼儿,可成绩仍然提不上去。

你的焦虑会让孩子的成绩变好么?

我们的家长会头疼孩子的很多方面的问题,而被提到最多的就是孩子不听话,乔文的妈妈非常的焦虑,心理总是绷着一根弦,希望儿子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学习上。偏偏乔文像个木偶人,每天缓慢的做事,木纳的回应,即使天天和书本练对眼儿,可成绩仍然提不上去。

咨询室中,乔文静静的坐在那里,低垂的眉眼诉说着他的无奈;紧闭的双唇勾画出他的拒绝,安静的像一座孤岛,没有人知道里面藏着什么。许久,他终于打破了沉默:“我妈好像每天都在与我玩“找碴游戏”,时间紧任务重,如果规定时间找不到我足够的错就无法升级过关。。。”

话未落音乔妈妈就迅速开启机关枪模式:“不盯着你行么?明年就高二了,你每天晚上还用手机聊天,不学习也不整理房间,吃饭都数着米粒儿,和我聊天就像上刑场,。。。。。我能不着急么?”

是呀,我无法否定乔妈妈的担忧,同时我也知道要一个高要求强控制的妈妈停止一贯的行为模式是不容易的,要一个焦虑的人减少唠叨和支配会让他更加焦躁难安,而“焦虑”的人格特征又遇上了“焦虑的时代”,所做的一切似乎就都是合乎情理的。

我们的教育一开始就在制造一种剑拔弩张的气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就像雾霾一样把紧张的情绪弥散在每个家庭中,家长使出洪荒之力想使孩子成龙成凤。还有的高校在学生们临近考试的时候挂上了“提高一分,干掉一千”的标语,这些话随时都在暗示学生们:“你身处一个四面楚歌的战场,不是明争即是暗斗。”

大势所趋,连豆芽都在催长,我们也急不可耐的想把孩子们“催熟”,我们的文化与时代孕育了一批批焦虑的家长,先来看看您是否也有其中的某些特点呢?

1.热衷于抢夺话语权,经常等不及孩子说完,就开始犹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亲子的小船一天要翻好几翻。

2.脑子里一旦闪现出一个念头,就会难以克制的说出来。

3.喜欢给孩子安排生活和学习,包括他所有的生活事件都希望由自己来安排。

4.希望孩子的每一件事都在自己的掌控之内,如果孩子有对自己隐瞒的事便会感觉不安。

5.反复叮嘱,或者干脆提前帮孩子做好,总是担心孩子会出错。

6.下意识的会想到意外,或者是预测事情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7.由水平较高的焦虑导致的生理上的变化,比如:口容易干燥、消化功能降低、心跳加速、血压增高、呼吸急促、收缩性或挤压性头痛

我们因担心孩子变差而焦虑,而焦虑真的会让孩子变的更好么?先让我们来看一组2016年关于家长的焦虑情绪与孩子学习成绩的数据调查,样本来自于32个省市7千多位家长:

这一组调查的数据显示,在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父母中,他们的孩子中只有11%的人成绩在前10%,却有40%的成绩在后20%。也许有人会说:“家长处于长期焦虑也许正是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太差了呀。”但是这些家长往往没有发觉自己是长时间处于广泛性焦虑中,即使不谈孩子的学习,他们也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或将来的某些事情表现的过分担忧,常常预感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或危险,通常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不会很高,很难体会到平和的幸福与满足,会想要通过掌控孩子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我们可以在这里称他们为“焦虑易感型父母”。在我的咨询个案中,很大一部份的家长先是各种套路琢磨着改变孩子,但是后来会发现真正的问题发源地是自己的心境,与其说是孩子的成绩引发了如此高强度的焦虑,不如说孩子的成绩给了莫名的焦虑一个合理的理由。高强度的焦虑让家长无法理性看待孩子暂时的落后与不足,更不可能提供一个包容接纳的环境。

那么这些“焦虑易感型父母”都不自觉的对孩子做了什么呢?

一、削弱孩子的自信

焦虑的本质之一是因为自己不自信,孩子有50%的机率会遗传到父母的这种特质,更加不乐观的是“焦虑易感型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可能会更加的削弱孩子仅存的自信心。我们会发现这些家长总会盯着孩子的缺点并且无限的放大,每天都不停的在批评和叮嘱,当父母煞费苦心地“塑造”自己的孩子时,孩子收到的信号是:我是不完美的,也是不可爱的,我总是满足不了父母。孩子的自信会在家长的挑剔里面一点点的削弱,无论他表现的是奉命惟谨或是桀骜不驯,其实内心都非常的脆弱,甚至对自己的人生都抱有一种悲观的预测。事实上,是父母们把自己的不自信投射给孩子,认为孩子也是脆弱和无能的,常常给孩子消极的暗示,比如:“你非常的糟糕,你就是难以成功。”,这些暗示反复强化以后便有了魔咒般的催眠效果,直至孩子也认同了这些话,每一次出错都好像印证了自己的“无能”。所以很多没有自信的孩子会拒绝尝试和挑战,包括努力的学习,因为他们认为什么都不尝试会更加安全,去做了只能证明自己更差。

二、降低学习的效率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心理系教授埃莱妮?哈特菲尔德及她的同事经过研究发现,包括喜怒哀乐在内的所有情绪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人身上“感染”给另一个人,这种感染力速度之快甚至超过一眨眼的功夫,而当事人也许并未察觉到这种情绪的蔓延。如果每当父母和孩子触及学习的话题时,家长的浮躁和焦虑会悄无声息地传递给孩子。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和约翰·多德森提出过:保持一定的“警醒度”可以提升表现,不过这只在一定程度上,当焦虑过甚,表现反而会受到负面影响。而往往高焦虑的家长已经不知道什么程度才是“适当的焦虑”,曾经有一个这样的爸爸,他在孩子临近高考时每天都紧皱眉头、不苟言笑,后来爸爸说,他这样做就是为了给孩子营造紧张气氛,如果让孩子每天都很轻松,孩子很可能就会对学习掉以轻心。这些父母不断施压希望孩子可以给孩子拧紧发条,但这帮不到任何忙,只会让孩子的学习效率越来越差。

三、吼掉孩子的安全感

国际萨提亚模式导师林文采老师说过一句话:“母亲情绪稳定,孩子自然有安全感。”而“焦虑易感型父母”往往是不能保持稳定的情绪的,他们常常陷入槽糕的情绪中,很容易对孩子怒吼或者是没完没了的唠叨,他们会放大任何一件事情的危机,习惯性的认为事情会往坏的方向发展,非常不信任自己的孩子。他需要孩子不断的证明学习安好、表现安好,一切安好来安慰自己的焦虑,孩子们不得不为父母的情绪而买单。家长们常常觉得“孩子安好,便是晴天。”然而,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哪里有那么多“安好”?事实上没有一个孩子能够真正的安慰得了这样的父母,因为所有孩子都是在不断犯错中跌跌撞撞地成长。焦虑的家长本身自己的安全感就不足,却常常用恐吓与怒吼去破坏掉孩子的耐心、专注力和安全感。人的心理需求是逐层递升的,安全感匮乏的孩子,会一直停留在这个需求里打转,难以发展出高层次的品质,他的精力都用来对抗自己的恐惧与不安,常常注意力涣散、胆小畏缩、敏感脆弱,自然也没有足够的能量去学习。

四、扭曲学习的意义

在谷歌上搜索“学习的意义”,会发现有那么多有深度的解释,就是没有一条说是为了考试的。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终身课题,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生命过程,而“焦虑易感型父母”似乎很难看到未来,他们太在意短期的利益,只在当下患得患失,而无法真正的拥有将来,那些认为自己仅仅为了孩子的期末考试而无比着急的父母们,我们会发现他们其实往往等到孩子毕业以后也无法喜悦释然,反观那些能够泰然自若的父母,他们懂得让一颗种子开花结果必然要等待土壤的静默,他们也懂得起伏的波涛就是大海的常态。非常焦虑的父母也没有教会孩子学习的真实意义,以及如何在学习中塑造坚毅和顽强的品质,只是将关注点放在分数和名次上,无法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偶然的失败。父母是孩子搭建人生格局的平台,如果父母看不到未来只纠结于眼前,那么孩子也难以有创造人生的愿景,为什么很多学生考上大学以后就失去了目标?因为他们不曾为自己的人生规划,学习的动力也止步于考试的分数。

我认为“赢在起跑线上”并不是孩子去赢,而是父母要赢在自我心态,赢在与自己焦虑共处的能力上,而不是反被情绪所控制。如果我们内心不够安稳,期待他人来给自己安全感,就会不断的向外界索取,然而外界的一切其实都填补不了内心的空洞,最终会遗憾这一生都遇不到能满足自己的人。如果我们能去思考“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焦虑?”,而不是“为什么孩子总让我焦虑?”。也许这就是转变的开始。这条自我成长的漫漫长路就从脚下开始吧,让我们今天就学习几个自我协调的方法。

1.自我觉察:时常关注自己的情绪,并将自己的情绪言语化,在自己状态不佳的时候与家人或者和朋友诉说,这样可减少负面情绪驱使的冲动行为。

2.思维转换:可以将对孩子缺点的关注转换到优点,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最差是0分,最好是10分,我的孩子可以打几分?这几分是怎么来的?

3.自我放松:为自己建设兴趣爱好,每星期要抽出一个时间段只做让自己放松的事,同时要适度的降低对自己以及他人的要求。

4.自我鼓励:问自己一个问题“此时除了焦虑之外,我还能做什么”。找出可以努力的目标而不是停留在无助与焦虑上,当然这是指自己可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孩子去做什么。

5.冥想呼吸:把你的肺想象成一个气球,用鼻子长长地吸一口气,把气球充满气,保持2秒钟。再用嘴呼气,给气球“放气”你要用4秒的时间吸气,再用4秒的时间呼气,必须每天坚持练习多次。在进入放松状态后,在头脑中想像美好的景象,并给自己美好的暗示。

如果您觉察自己就是那种处于长期焦虑状态的家长,简单的自助方法无法帮助自己,那么我建议您在帮助孩子之前先帮助自己,尝试专业的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的咨询,帮助自己在育儿这条路上走的更从容。

查看全文
猜你喜欢
热门 亲子教育教育反思
编辑推荐

热门标签

收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