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父母,从不炫耀孩子
大多数父母炫耀孩子并非恶意,说穿了不过是图个“心安”——证明自己在这辛酸无人知的育儿道路上,有过真心热血的付出。除了对孩子的自豪,也有宽慰。
但倘若没把握好“炫耀”的度,就难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曾有报道说,一位南京家长跟记者说,对自己当初让女儿学习钢琴的事情后悔了,原因是钢琴无法携带,错过很多能炫耀的场合。记者调查发现,为炫耀攀比,逼孩子学乐器的家长不在少数。
作为新生代父母,我们不能再让孩子受到“面子教育”的影响了。
1上个月,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携妻女从外地归来,
约了几位同学小聚。
六个家庭、六个孩子、十八号人,
就这样围坐在了一大桌上。
不知怎么聊着聊着,
话题就聚焦在了几个孩子身上。
A说:
哎,我们这点工资全投资在孩子身上啦。
她每周要学两次舞蹈、一次钢琴。
为了让她练习,家里还给她买了台上万的钢琴。
不过好在孩子总算学出点样子。
上周幼儿园来了个电视台节目组的,
说要挑选每班两个小朋友去跳舞,
偏偏把我闺女选上啦。
我们也没想到她在老师眼里还很有资质,
她的钢琴老师也说这孩子韵律感强。
B听了,有些不甘示弱:
我们倒没有带着孩子学这学那,
我们就是每天晚上给孩子讲讲故事。
可没想到吧,这孩子不到五岁,
竟然一边听我们讲故事一边认得了好多汉字。
他现在甚至能自己阅读一些简单的故事,
专注力也不错,自己看书一般能看半小时呢。
C当即说道:
哈,那倒跟我们家孩子比较像,
都是语言方面比较好。
我们三岁时能背的唐诗就有七八十首。
现在她上小学二年级,在班上当语文课代表。
不过我们对她要求也挺严,
爱好语文可以,但绝不能偏科。
所以她目前的每次考试,还算门门优秀。
几个爸妈越聊越开心,那天的聚会,
聊着聊着就变成了各家的“花式秀娃”。
大家从才艺、天赋,夸到懂事、独立……
似乎还不过瘾,有个妈妈当场拉起孩子,说:
“来,你站到凳子上去!
给大家表演一支你最近刚学的舞蹈。”
我不知道那天在场的大多数(包括孩子们)是否聚得开心?
但我知道有个爸爸肯定是不开心的。
这个爸爸(且称他D)后来私下找我聊天,说:
“你们家的孩子现在也报什么培训班了吗?
效果怎么样?
我儿子眼看就要上小学了,
还就只会各种淘气捣蛋,
给他试过两次体验课,根本不好好学,
注意力完全不集中,还不够惹老师生气的!”
和其他孩子这么一比,这位爸爸的言语里更充满着焦虑。
可是,在D眼里“只会捣蛋”的孩子,
就一定逊于A、B、C家的孩子吗?
我看未必。
小男孩更贪玩、淘气,是普遍的天性。
他们只是在用“发散性玩”的方式,
来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
D只看到自己儿子闲不下来、精力旺盛、喜欢搞事情,
却未看到他的热情、主动和冒险精神。
他们通过“破坏”来锻炼自己的手眼协调、
他们“自说自话”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
他们不断“试错”才发现什么是对的方式。
哪怕是爸爸看来最无意义的奔跑、大笑、疯闹,
其实却最能促进孩子的脑干发育,
激发和调动大脑神经的高度活动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
创新型、灵活性、适应性、顺应性的根本,
就在于运动。
除此之外,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生命发展轨迹。
拿别人家孩子“能唱很多歌”
和自己家孩子“五音不全”比,
拿别人家孩子“会说流利的英文介绍”
和自己家孩子“ABC还认不清”比,
其实真的没有必要。
不过是小学课文《田忌赛马》里,
拿别人家的强项和自己家的短项比。
再者说了,作为“过来人”,
我们真的觉得模范生就一定等同于未来社会的精英?
“好学生”必然把更多精力聚焦在书本和课业上,
而看上去没那么好的学生,
却可能无形间把精力投射在了情商、财商、玩商的提高,
或创造力、空间思维、审美情趣的培养上……
说不定哪一项,就能让他未来在多元化的世界里,
真正大放异彩。
并且,我曾在很多场合听到老师和家长们说,
三年级以前,
孩子们在知识和才艺上的那点领先优势,
其实微不足道。
三年级以后出现逆袭和反超的,实在比比皆是。
所以,你今天对孩子不遗余力地夸耀,
都有可能成为明天打脸的巴掌。
再来看看父母炫耀孩子,
对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大多数孩子对自己的认知,
来自于身边人对自己的评价。
父母在公开场合经常炫耀孩子,
得到的多半是一种“礼貌认同”。
可孩子当真了啊!
他们认为自己就应是优秀、闪亮和高人一等的。
有些孩子,
甚至深陷于父母用“表扬的话”所编织的那个美丽世界里。
父母越表扬,就等于一次次加固了他们自我想象的围墙。
他们更害怕批评,也更敏感、更脆弱。
一旦遭遇小的挫败,对他们却是巨大打击。
还有一类孩子,
他们在不断“被夸”中产生一种惯性,
进步的驱动就是为了满足别人的夸耀。
他们在父母的期待里不断追赶,
以至于忘了问问自己究竟要什么。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
多半也更在意别人的看法,
为了赢得别人的肯定,而压抑真实的内心。
由此看来,
夸耀的父母逞一时之快,
可对孩子却可能是另一种伤害。
聪明的父母,从不炫耀孩子;
也不因为自己孩子看似无从炫耀,而陷入盲目焦虑。
他们既能看到别人孩子的优劣,
更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
他们依据孩子的天性,
帮他找到真正适合的成长路线;
他们以自己的“平常心”,
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
胜(优)不必骄、败(弱)不必馁,
你只管不断踏实努力,去做更好的自己。
想说说我童年时代的邻居一家。
我邻居有个女儿,恰巧和我同龄。
说来有趣,她不仅人长得比我略高一头、
成绩略好一点、才艺也更多一些,
似乎还比我更有礼貌。
我俩是从小的好朋友,
但记忆中我们的父母都很少拿我俩横向比较。
我俩就这样一路没心没肺的快乐长大。
后来我们各自搬家,联系少了,
我听说她考上外省的一所985高校,
学的是审计专业;
再后来,
得知她回城考上了本地的公务员,
当了一枚女警察,
也算圆了童年时的一个小小梦想。
前阵子我碰见她的妈妈,聊了一会儿,
我说您的女儿如今当女警,
会不会偶尔也有一点不甘心?
毕竟我得知她们学审计的,
很多出来后进了银行、会计师事务所、
还有进投行的,年薪直奔百万。
她妈妈跟我很笃定地说:
“这个不会。
我们从小就教育她,不用去跟别人比。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每种生活也都不一样。
确实像你说的,
她同学有的已经收入很高、全球出差、前途无量,
但每种工作都肯定有它的正反两面。
既然选择了这一行的‘好’,
就不用再羡慕另一行的‘另一种好’。
还不如踏实做自己,
要比就跟自己比(自己的生活一直在前进,就很好)。”
我豁然想到,
邻居女儿的确从小就是阳光积极、开心快乐,
并且一直心态很稳的样子。
聪明的父母,从不炫耀孩子。
是因为明白孩子的生活从来是过给他自己的,
编剧是他、导演是他、主演也是他。
而不是早早就把孩子推向和他人比较的无尽深渊里。
好的家庭永远告诉孩子,生活不是过给别人看的,
也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多关注自己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