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趣这东西,孩子到底怎么才能有?

02-24阅读:205大字

孩子学习东西很有效率,首先要有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这东西,孩子到底怎么才能有?

孩子学习东西很有效率,首先要有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这东西,孩子到底怎么才能有?

说孩子到学习,很多爸妈都是一脑门官司:“我孩子就是不喜欢学习,一写起作业来,就鸡飞狗跳,玩起手机来,倒是废寝忘食。”

“小孩子就得大人看着学,学习这件事本来就是痛苦的,你不逼他,他就永远不想学”。

但,学习真的是痛苦的事,孩子学习真的就得大人逼着吗?

不可思议的“心流”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心流理论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对此持完全相反的观点。

30年前,他完成了一本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的著作《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事后你们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工作、学习,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典型的心流活动。

米哈里认为,心流,是以一种心理上的最优体验,一旦你享受过这种体验,就会有“上瘾”般的感觉,让你不断努力去获取那种身心愉悦的感受。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花两个小时去做一道题?

对此,真心妈妈自己深有体会。

我高中时,特别喜欢钻研数学题,每次碰到难题,都会一头扎进去,做上一两个小时,直到做出来为止。

刚刚好我的同桌,就是个数学学霸,好多我觉得困难的题目,她都能飞飞快地做出来。她每次见到我满脸痛苦地一次次尝试各种解法,有时急得不行,有时烦得不行,就想打断我:“别做了,别做了,我告诉你,两分钟就做出来。”每次都被我拒绝。

之前很多年,我都认为当时拒绝别人帮助,是“面子”问题,但又不是特别确定,因为每次做题的过程虽然相当痛苦,但是千辛万苦做出来之后的感觉,却又轻松,又快乐,觉得哪怕再花上两小时,也是值得的,而且下次遇到难题,我还会一样努力去做。

直到读到米哈里的《心流》,我才明白,花一两个小时去做出一道题,就是典型的心流体验。过程虽然痛苦,结果却让给我带来巨大的满足感。

而且直到现在,我仍然特别享受这种体验。比如有某个阶段,工作量比较大,我会说:“最近真是忙死了,我得减少工作量。”然后新工作来了,我马上又兴奋起来:“不错不错,这样的活儿我喜欢!”

我在自家两个孩子身上,也经常观察到同样的现象。

有一次,上六年级的小儿子开心做一个关于共享单车的小研究,其实我有点觉得,共享单车的话题,有各种思考角度,对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在是难了点。他自己却不觉得,从早晨开始,就上网查资料,查到了各种数据,然后又对我和真心爸爸做“访谈”,问我们如何看共享单车的投放量、共享单车被毁的事等等,最后足足花了五个小时,完成了一篇有数据、有观点、有分析的小研究报告,自己开心地松了口气:“真是不容易呀!”

大儿天真刚上初中时,有时遇到难题,会来找我帮忙,后来他看初中毕业已经好几十年的文科生妈妈做起题来也并不轻松,就不再找我,全都自己做。有时候他自己也着急,做不出来,就出来喝点水,吃点零食,然后回去继续做,遇到特别困难的题目,甚至会做到夜里12点,第二天一早,又痛痛快快地爬起来去上学,从不抱怨。

当然,他们两个,也都从来没有让爸爸妈妈遭遇孩子“学习兴趣”或者“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爱学习?

很多爸爸妈妈找我们讨论孩子学习的问题,都充满烦恼:我家孩子就是没有学习兴趣,学什么,都得逼着学,我该怎么办呢?

其实我想,问题很可能就在于,爸爸妈妈们自己就认为学习就该是件痛苦的事,从小就逼着孩子痛苦地学习,让孩子完全没有办法从学习中获得愉悦的心流体验。

这有点像成人的婚姻生活和育儿生活。有的家庭,爱情不足,两个人从来没有体验过在家庭和婚姻生活中体验到过“心流”,所以日子越过越累,越过抱怨越多,而且越过质量越差;有的爸妈,育儿方法不足,从来没有在育儿生活中体验到“心流”,所以会觉得带孩子特别烦、特别累。但是经常体验到“心流”的夫妻和爸妈,就会觉得,有这么愉悦、幸福的感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孩子也是一样。学习当然是辛苦的,每天七点就得到学校,辛辛苦苦上好多个小时的课,回家还有作业,有的孩子还有各种课外班、兴趣班要上,说孩子学习不辛苦,那真是大人站着说话不腰疼。

但对于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的孩子来说,这些辛苦,都是“享受”,对于从未感受过乐趣的孩子来说,这些辛苦,就只能“忍受”。所以,有很多人一离开学校,才再也不想学习。

真心爸妈认为,要避免孩子“忍受”学习,而不是“享受”学习,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从一开始,就引导孩子去追求“心流体验”,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从学习中获得的愉悦体验。

如何帮孩子获得心流体验?

那么,大人如何帮孩子获得心流体验呢?米哈里在研究中,发现乐趣的出现主要有八项元素,一般人回想最积极的体验时,至少都会提及这些元素中的一项。这八项元素是:

第一,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

第二,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

第三,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

第四,这项任务有即时的反馈;

第五,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

第六,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第七,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

第八,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又可能带来像几小时那样丰富的体验。

他认为,正是这些元素,“结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带来无比的报偿,并扩展成极大的能量,仅仅是感觉它的存在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真心爸妈认为,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元素,其实最初不是出现在孩子的知识学习活动中,而是出现在他小时候的各种游戏活动中:

比如搭一组积木,专心致志、不被打扰地地搭上好一会儿,然后享受到“搭好了”的喜悦;

比如,自己翻一本图画书,想象其中的故事,假装和人物对话,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后从书里出来,会觉得好像是离开眼前的世界,到另外一个时空做了一次愉快的旅行;

这些愉悦的体验,会一点一点地在孩子的内心存储下来,然后某一次,他认识了一个新的字,或者学会解一个新类型的数学题,感到特别愉悦,他会马上识别出,这是我小时后经常体验到的感受,我喜欢它!

一旦孩子能从学习中体验到这种熟悉的愉悦感,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不再是又辛苦、又痛苦、需要忍受而没有丝毫享受的事了。

但恰恰也正是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一些爸爸妈妈努力做的,就是影响孩子体验“心流”的事,比如孩子用心搭积木,大人会去打扰他,帮他搭或者带着他搭,孩子想在睡觉前看书,大人却觉得睡前看书没效率,非得找个其他时间,去培养孩子定时阅读的习惯,孩子想自己尝试某个小任务,大人却告诉他:“你做不好!”

如果最初的游戏活动中充满了打扰、强迫和否定,孩子就很难从游戏活动中体验到心流。而且如果大人习惯了这样不停“管”孩子的模式,等孩子开始上学,这个模式又会自然字延续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让孩子的学习活动,从一开始就变成一项无法自主也无法不断获得小小的“心流体验”的事,那么孩子学习兴趣不足,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所以,真的不要再跟孩子说“学习本来就是痛苦的事”,别再“逼着”孩子学习了,因为对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的人来说,学习不仅不痛苦,而且还特别愉悦,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体验到愉悦,而不是让他们不得不学习忍受“痛苦”。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