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改革开放作文

06-12阅读:1872大字

我和改革开放作文,改革开放40周年,无论你是50,60,70,80还是90年代的,你都与改革有着故事,说说你的故事,记录你们的成长。
1

作文四

每到阳春三月,田野泛青的季节,我喜欢迎着夕阳的余晖去泾阳县城的南北阡陌间散步。游走的脚步踏着松软的泥土,踏实:目光眺望着远处的田野,心里充满希望。40年前,也就是在我20岁之前,每当看到迎风起浪的麦田,就一天一天憧憬着麦黄的愿景。想象那一幅景象的时候,一股浓郁的麦香扑鼻而来,随即粗大的喉结不停地上下滑动……

我是陇南大山之子,贫苦农民的后代。从幼年到少年直至青年,始终伴随我并像梦魇一样缠绕我的只有一个字:饿。在我青少年成长记忆中似乎从来没有吃饱过肚子。尤其是在青黄不接的三四月间,家里装面的木柜子基本是底朝天。而这个季节也是农忙时节,父母每天下地干活,天黑收工后又累又饿,但是不能急于回家,因为他们知道,回家也是不可能有饭吃,婆还指望他们回家时竹笼里那把野菜下锅呢。好在这个季节正是山里各种野菜成长季,地下冒出来的婆婆丁,羊角菜(蕨菜),苦苣菜,树上绽开来的乌龙头,五撮巅(刺五加)等等,不一而足。每天收工后,父母擦天黑尽可能多地揪一些野菜回家,洗洗下到婆早已煮沸的一大铁锅开水里。野菜鲜嫩,水开便熟。婆明知道面柜里已经没有面了,但每次野菜煮到咕噜咕噜响的时候她都煞有介事地拿刷子从柜底柜角柜缝子里扫出一把面撒到锅里(那时候点的是煤油灯,谁也看不清究竟有没有面),搅动搅动,让孙子们先给各自的碗盛。说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吃饱。其次才是让父母盛,说他们整天干活,又苦又累。轮到婆自己盛的时候已经是清汤寡水了。却说:我在家不出力,不饿。其实我们心里最清楚,她肚子再饿只要看着儿孙们吃饱,心也就饱了。那时候,我暗暗发誓:等到我有能力挣到钱了一要给奶奶买点心吃(在我童年的印象中点心是最昂贵最好吃的美食,因为母亲常常把吃馍馍细嚼慢咽的儿女嗔怪像吃点心,意为舍不得大口吃)。

20岁以后第一顿吃饱饭是1976年的冬季。当时我们新兵在天水火车站集结,准备晚上乘火车向东北进发。晚饭有米饭,花卷,还有炒菜等。从礼县武装部换装走之前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个洋瓷碗(其实现在想起来能当洗脸盆用了),当一筐筐白生生的米饭和一盆盆热乎乎的炒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一群新兵蛋子像饿狼朴食一样围拢上去,拼命往各自的碗里盛饭。鄙人给碗里盛了满满一碗米饭,米饭上面又扣了一些菜,整个一个洋瓷碗磊得像老家的圆顶山。这还没完,顺手又捏了两个花卷,蹲在墙角狼吞虎咽咥光了。

现在想起来,我们这批新兵很幸运,乘坐的不是闷罐车,而是绿皮列车。清晰地记得我们在三天三夜的旅途中,列车的广播中不断播放中国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这一年先后有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逝世,又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到了新兵连,又赶上粉碎“四人帮”大游行。不久,接到家书,说冬天不再没黑没明地修梯田了。翌年,收到的家书说,国家给贫困地区吃返销粮,能填饱肚子了。再往后,家书告知,容许自留地种菜,家庭可以养猪养鸡养羊。此后,好消息接连不断。80年代初我第一次探家,亲眼验证了家书中所描述的喜人景象。可是,我可亲可敬的奶奶不在了。这次回家,我在北京转车时特意在王府井买了几大盒点心,准备让奶奶饱餐一顿人间最好吃的美食呢。家里人怕我着急上火,也是为省钱,发电报只写了6个字:婆病重,快回家。当晚,我在奶奶的坟墓前摆了三个点心,上香烧纸,心里默默说:婆,现在有面搅野菜了,你老人家却走了!呜呼!

十多年后,我在泾阳成家立业生子,每当我看到儿子吃饭的时候,心里嘀咕:现在的娃多幸福,有白蒸馍吃了。

二十多年后,每当我请孙子吃肯德基的时候,心里又嘀咕:现在的娃多娇贵,白蒸馍都吃腻了,改吃汉堡了。

然而,每年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草木葳蕤之际,我总是披着夕阳的霞光在郊外眺望葱茏的麦田,也忘不了顺手采一把野菜回家。不是没菜吃,亦非嘴馋,其实就是一种情结。

我和改革开放作文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