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08-28阅读:774大字

收藏文章
朗读手抄报简单又漂亮,朗读是一种学习的好习惯,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朗读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语言学习用出声阅读的方式才能够更加理解透彻,才能更好的理解文字的意思。
1

手抄报三:朗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语感,增强感悟能力

叶圣陶说过:“文学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而训练语感的最佳方法首推阅读。”声情并茂的朗读,反复的朗读直至背诵,能让书本上的句段和一切语言要素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系统的影响,形成深刻的记忆。读多了,印象就会越来越深,最终,这些语言要素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当学生一遇到内在或外在的语言刺激时,就能凭着这个系统不假思索地辨别出词的褒贬、句子的正误、文气的滞畅、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的优劣。能形成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充满想象的意境,在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进而内化为一种语文素养和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写漓江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塊无瑕的翡翠。描写桂林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反复地朗读,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美。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目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论什么版本,都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海上的日出》《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三月桃花水》《春潮》等。这些文章,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祖国秀丽的自然风光。在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引导学生根据文字进行联想,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从而进入具体情境。如《海上的日出》:“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四周非常清净,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通过朗读,学生的脑海中会出现朝霞直射海面的壮丽景观。“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努力上升……”教师要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情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尤其是一些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谓有感情朗读,就是指用恰当的语调、语速、重音,有表情地朗读。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精读课文《鸟的天堂》中重点段“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教师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三是要有表情动作配合。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朗读时,双眼似乎射出光芒,右手由胸前向上抬起。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似乎亲眼看到了那茂盛而富有生命力的榕树,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无限美好。再如《再见了,亲人》中的:“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朗读时,坚定的目光应配以右手握拳在胸的动作。教师一定要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体会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感受当时当地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要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教学中,通过示范性朗读,使学生深受感染,并产生强烈情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进入文中情境,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有助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现在有许多学生一提起即兴演讲、写作文,就愁眉不展,叫苦不迭。究其原因,主要不是缺乏生活素材,而是胸中无诗文。俗话说:“腹中藏诗一万卷,哪能不知话怎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学生能熟读古今优秀的诗文名篇,能做到多读有营养的名篇名作,一旦开口,自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小学生正处在精力最旺盛和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多读一些书,多背一些古诗文,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读得多了,心中自然就有了文章。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基本、最有效、最实在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感情的基本途径。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把朗读放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首位认真研究。

朗读手抄报简单又漂亮3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