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秩序敏感期的重要性
秩序感是个体生命中对道德发展有奠基作用的早发性情感,是艺术、宗教和道德活动的源泉,是心灵的某种秩序或结构。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幼儿已经开始关注和认识外在事物间的规则关系并按照他们所理解的关系来组织和应对周围世界了。这种对外的秩序感为他们发展出道德意识奠定了基础,因为道德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所建立的各种规则。正是在秩序敏感期,幼儿开始接受外界给予他们的、渗透在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行为准则,这标志着幼儿接受道德法则的开始,预示着道德的萌芽。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对秩序(指通过时空形式所表现出的事物或要素间和谐统一的运动状态,具体表现形态有均衡、比例、对称、节奏、韵律等)极端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外部的秩序感则指向幼儿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感知与理解。秩序感的表现形态有安全感、归属感、时空感、格局感、规则意识等。
正确对待幼儿的秩序敏感期
一、端正对秩序敏感期的认识。
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应该端正对秩序敏感期的认识,意识到秩序敏感期的存在是与幼儿的心理发育特点密切相关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甚至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阶段。面对孩子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种种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要试着更多地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孩子产生的是合理的或非原则性的需求,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们在秩序敏感期的“有序愿望”,顺应其秩序感发展的需要;对于原则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孩子,就需要灵活变通,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平息孩子的情绪,切记蛮横“镇压”。如果成人缺乏应有的细心和耐心,致使孩子宝贵的秩序敏感期没能得到应有的呵护和培育,就会使潜藏于孩子内心深处的、还不完善和成熟的秩序感慢慢沉没于意识的底层,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埋下“祸根”。
二、不要让孩子秩序错乱。
秩序敏感性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一种神奇的能力,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阻碍了这种秩序敏感性的正常发展,孩子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因此,家长需要耐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理解并帮助孩子秩序感的发展。
孩子会因为秩序产生自然的快乐,也会因为秩序错乱而乱发脾气。对于正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来说,只要物品离开了它们应该在的位置,他就会很快发现,并且要求把物品回归原位。如果大人不理解这种敏感性,而让孩子的秩序错乱下去,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不利于孩子以后建立规则。
三、满足孩子的秩序感。
当孩子看到某些物品放置无序时,他仿佛受到了某种刺激、某种指令,强烈地希望把物品回复原位。比如,一块肥皂躺在洗漱台上而没有放在肥皂盒里,或者一只椅子放在不恰当的地方,一个2岁的孩子会突然注意到它,并把它放回原处。只有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上的不协调,而更大一些的孩子和大人很少会注意到这一点。
四、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
幼儿的秩序敏感性常表现在对顺序、生活习惯以及物品的要求上。秩序的破坏会给儿童带来不安全感,儿童不得不把精力转移到对无秩序环境的抗争中,从而浪费生命成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