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起源
其实一开始,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祭月节”。太阳和月亮,在古代都是被人们崇拜的对象,所以每年都会有一个时间,会举行专门的祭月活动。因为人们相信,月亮上面有“月神”,只有拜祭月神,月神才会降福人间。其实也表达出,古人的一种美好心愿。
如今我们的中秋节是每年阴历的八月十五,可古时候的“祭月节”,却不是在这一天,而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这天。后来随着历法融合,才渐渐变为使用夏历(阴历),才由“秋分”变成八月十五。
发展过程
在汉代的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中秋”一词,但是根据文献的记载,可以知道的是,早在先秦时期,“中秋”一词就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了。至于何时才发展成全国性节日,就要说到唐朝了。
在《唐书·太宗记》中有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可见这时候“中秋节”,就已经得到官方认可了,而且还变成了八月十五这一天。在盛唐时期,长安一代极其繁华,所以这时候的中秋节,也就多了许多有趣的习俗,以及像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等神话故事。唐朝的文人雅士,也都喜欢在这天聚在一起吟诗作对,而主题,是“月”。
经历了唐朝这一重要时期的发展和过渡,中秋节到了宋朝,已经逐渐被大家接受,成为每年必定的民俗节日,也正式确定阴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中秋佳节。由于宋朝没有宵禁制度,所以在节日这一天,往往会出现“深夜逢闻笙芋之声”、“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的情况。
到了后来,中秋节就更是大家心中,一个重要无比的节日了。于是这一天的习俗变得越来越多,人们过节的情绪也逐渐高涨,吃的食物也愈加丰盛。明清时期,还会有专门的赏月活动。
习俗活动
祭月:前面已经提到过了,人们会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祈求降福人间。大家会在香案上摆放月饼、苹果、红枣等祭品,然后将“月神”的牌位放在月亮的方位,大家依次朝那个方向拜祭。这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渴望团聚的心理。
赏月:这一习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记得小时候每年中秋,我都会将月饼仔细摆放在盘里,然后坐在阳台上“赏月”。那时候看见月亮上的阴影,还会想象是嫦娥在跳舞。在唐朝,赏月活动尤为盛行,诗人最喜欢在这个时刻,留下咏月的诗句。
观潮:这对浙江一带的人来说,是中秋的一大盛事。早在汉朝的时候,中秋就有了“观潮”的风俗。然而像我们这种生活在盆地的人,就只好寻找另外的中秋活动了。
玩花灯:相信这个很多人也有记忆,小时候我们就喜欢将柚子、桔子、南瓜等外壳相对结实的食物掏空,然后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在里面放上蜡烛,这样一个简单的花灯就制成了。
拜祖先:这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中秋习俗,他们会在这一天摆台设祭。等拜祭结束后,就把祭品拿来烹调,最后一家人坐下来,好好享受一次丰盛的晚餐。实则大家是在享受,这种一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刻。
中秋宴:如今各式各样的中秋宴都有,有的家庭人口多,所以准备十分丰富,吃起来热闹开心。有的家庭人口少,虽然吃不了那么多东西,但别有一种温馨的感觉。重要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和谁一起吃。
而在古代,最讲究的中秋宴,自然就是宫廷宴席。明朝的中秋宴喜欢吃螃蟹,螃蟹蒸熟后,以酒醋佐之。古代宫廷的月饼也与众不同,比如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他在赏赐大臣月饼的时候,史料就记载那个月饼“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也是颇具皇家的“大气”风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