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记者无疑是京城境外记者里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抱团,在犯规和受罚中习得两岸间的政治禁忌,又在遵守纪律和实现突破之间习得微妙平衡,他们是和体制最亲近的“外来势力”,也是了解北京的重要窗口。
在北京光华路甲9号,台湾驻京记者王铭义完成了他的新书《驻京采访札记》。5月初,即将卸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的萧万长出席了新书的台北发布会。萧万长叙述了自己与这位记者的友情后,赞赏书的内容,并强调书里有许多连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
台湾记者王铭义驻京记 新书《驻京采访札记》发布
王铭义是台湾《中国时报》驻京记者。在台湾媒体圈内,52岁的王铭义拥有最久的驻京历史,甚至和两岸一些高级官员拥有了可直呼其名的亲密关系。
截至2012年5月,在北京和上海等地驻点的台湾媒体已经有9家。台湾记者无疑是京城海外记者里一个特别的群落,他们的采访、驻点故事也是两岸关系的晴雨表。
破戒登陆
叙述北京故事的传统从1987年便已经开始。最早赴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是《自立晚报》的李永得、徐璐。1987年9月,他们突破蒋经国当局禁令,经由日本赴大陆采访。台湾当局尚未解除禁令,而《自立晚报》却公开宣布记者的采访计划,等于赤裸裸地挑战当局的底线。
北京在考虑了两天后,答应了两位记者的采访,并由中新社负责接待,并向台湾记者保证“想采访谁,到哪里采访都尽量满足要求”。初到北京的台湾记者,列出了长长的采访名单,包括陈鼓应、张春男等从台湾过来的“叛逃者”,甚至还包括当年的异见分子方励之。当中新社负责人陈佐洱在电话里询问方励之,可否把他的电话号码告诉台湾记者时,同时表示自己只负责联络、不陪同采访,方励之吃惊地反复问:“你不陪着来?”这让方和其所属的中科院都很惊讶。
为了给台湾记者留下良好印象,当时大陆方面可谓用心良苦。在杭州,官方为徐璐找到了她从未见过的阿姨;台湾记者每到一站,当地就要召开省委宣传部、对外宣传部门、中新社、公安厅等部门的联席会议,讨论记者安保事宜。甚至在台湾记者离开大陆后官方还特地组织了一个包括中宣部、台办等负责人在内、有40多个部委参加的座谈会,专门听取中新社负责人的汇报。
14天走马观花的行程里,两位台湾记者就像《格列弗游记》一样,来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在大陆这座新闻富矿里,两人十分兴奋。在李永得和徐璐的报道和回忆中,北京并不像台湾过去宣传片里那样老旧,而是有现代化的一面;不过走出高水准的涉外饭店,道路两旁是一排排不加任何装饰的商店,出售着最老式的商品和服装,满街是脚踏车和穿着灰扑扑、表情平淡的人们。
他们看到火车站售票窗口提着大包小包的人们排起了长龙,但港澳同胞售票专门窗口前门可罗雀,因此建议“台湾人以后不应接受这种特权,会增加大陆人民的反感”。而在《参考消息》转载了他们的报道后,大陆读者也感受到一种前所未见的报道风格。
两位记者回到台湾后,即遭到台湾当局处罚并被起诉。在长达一年半的司法进程中,《自立晚报》聘请的六位律师击败了公诉机关。整个台湾舆论也有利于他们,国民党内的改革派伸出援手,时任“司法院院长”的林洋港还曾在和媒体的餐叙场合公开表态支持他们。
就在与政府打官司的一年半里,政治强人蒋经国于1988年1月过世,李登辉当局出台了有关两岸新闻交流的法案,大陆方面也颁布了《关于台湾记者来大陆采访的管理办法》。大陆对台湾记者开放力度大得惊人,台湾记者没有受到管制。直到1989年,鉴于台湾媒体大量派记者报道当时的政治风波,大陆官方下发文件,规定台湾记者必须先向新华社香港分社提出申请,获批准后才可申请《台胞证》加签,并向中国记协领取该次采访的采访证,否则即使入境,也不得采访。
入乡随俗
2012年3月的“两会”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上,在第三次举起手后,王铭义得到了提问机会:“大家很关心明年3月您退休以后有没有可能到台湾自由行?”
“我已经连续10年在这个场合谈台湾问题了,每一次心情都很不平静。”温家宝说,接着他表达有条件时愿意去台湾自由行的心愿。
自1991年时任总理的李鹏受人大新闻发言人周觉的邀请,首次成为记者招待会的主角后,总理记者招待会由此制度化。每次记者会上,都例行为台湾、港澳和外媒三个类型的记者各保留至少一个提问机会。
在这些开放度最高的场合,大大小小的新闻发布会上,无论是省市还是部委,都会给台湾媒体预留机会。不过,在这些政治场合赋予台湾记者特殊地位,不代表在任何场合都欢迎他们,无论是早年两岸尚未公开接触时,还是两岸已经处于蜜月期的今天。
1990年台湾当局允许记者赴大陆采访的决定,只比开放报禁处晚了几个月。
早年,为了让派驻大陆的记者得到良好的采访条件,一些台湾媒体会比照“外交”人员的出差津贴,付给外派记者高额的补贴并追加意外险;出发前,也会有一些媒体主管会将CNN的金科玉律“没有一则报道值得付出生命”作为临别赠言。通过这个例行的仪式,可以想象当时的台湾记者在踏上神秘大陆时的复杂心情。
1990 年,首批来到北京的记者,受限于规定,只能住在三星级以上涉外宾馆。于是《联合报》资深记者赖锦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住和平宾馆。几乎同一个时期被派驻北京的王铭义则住在贵宾楼饭店。饭店的排班出租车司机都认得台湾记者的长相,几点出门、到哪儿、见谁?行程都摸得一清二楚。
在 1988年出台的《关于台湾记者的管理办法》中,大陆官方清楚表明对台湾记者的管理工作是“政治任务”,所谓的“管理”并没有细化的想法。但1994年发生的千岛湖事件,成为一个转折。起初,大陆官方称,这场让24位台湾旅客乘船遇难的事件是“意外事故”,但在台湾媒体突破禁令、自行调查,并提出质疑后,大陆官方承认观光船火灾是由歹徒登船抢劫并纵火造成。此次台湾记者层出不穷的采访与突破手段,让主管官员印象深刻。如何在涉及台湾议题时对台湾记者公开信息,不伤害台湾人民的感情,又能把握好开放尺度,成为摆在官方面前最大的难题。最后官方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不同媒体区别对待,放宽采访条件。
1996 年12月1日,国台办颁布了《关于台湾记者来祖国大陆采访的规定》,确定台湾记者的采访工作由国台办主管,规定的第一条便表明:“为方便台湾记者进行新闻采访,加强海峡两岸新闻交流,以加深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特制定本规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被写入规定中,也就是说,只要是宣扬“台独”理念或是破坏两岸关系发展的新闻、人、事、物都不受欢迎。根据这一规定,深绿的《自由时报》,黎智英控股的《苹果日报》至今未能到大陆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