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哪些行为易抹杀孩子的创造力

09-08阅读:321大字

收藏文章
当父母为孩子的无数个“为什么”搞得晕头转向时,千万不要觉得烦。因为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根源,孩童时期正是培养好奇心的关键阶段。父母千万不要因为错误的言行抹杀了孩子的创造潜力。

  NG5.过度介入

  当孩子拼图一直找不到正确的图形,有些家长就会心急的将正确的图块拿给孩子,或孩子在组合战斗陀螺,老是组不好,家长马上下手帮忙。上述的现象就是家长过度介入的实例,让孩子少了自己探究、自己完成的乐趣与成就感。

  NG6.虚应不真实或是拒绝、没耐心

  有些家长因为过于忙碌,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常将“好好好,等一下再告诉你”这句虚应的话挂在嘴边,事实上是从不认真回应孩子的问题;或是马上就对孩子说“你很烦”并拒绝回答问题。孩子得到太多虚应的回应或是拒绝,不但自尊心会受伤,也渐渐不再问问题了。

  NG7.不用每次都马上停下手边工作回答问题

  孩子喜欢问问题很好,但也要学习尊重他人,所以家长不需要每次孩子一问问题,就马上停下手边的工作立即回应,像是妈妈煮菜煮到一半,可以请孩子等她煮完菜再回答他。

  NG8.不知道却硬要回答问题

  不知道却硬要回答问题是许多家长会犯的毛病,虽说孩子年纪小,也会问出大人无法立即回答的问题,碰到这种状况不要勉强回答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以免给孩子错误的资讯。家长可以说自己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鼓励孩子一起查书或查网路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家长与孩子可一起成长。

  孩子的兴趣在哪里?

  许多心急的家长会想早早找出孩子的兴趣,进而好好培养,事实上学龄前的孩子兴趣的趋向是尚未明显的,学龄前的孩子探索比试验更重要。探索的意思是如果孩子对某项乐器产生兴趣,孩子可能是受同侪的影响,也可能是看了什么绘本所引发,可能是一时兴起,可能并不了解自己是否真正喜爱,所以并不需要立即带孩子去学这样乐器(立即带孩子去学某项才艺就是上述的试验),可以先让孩子听听这项乐器的CD,去乐器行看看这项乐器,或是去听现场的演奏,接触一阵子之后,若孩子还是强烈要求想要学,可先跟孩子分析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问孩子为什么想学,并先告知若要学就必需有耐心,不可只学几堂就打退堂鼓。

  建议家长让学龄前的孩子多接触各种不同的事物,培养他多方面的兴趣,但并不急著非学什么不可,有些家长会不断的带孩子去上各种不同的才艺课,希望藉此快快找出孩子的兴趣,但往往每种课都只上几堂孩子就不想上了,探究原因,有的课程是家长想要孩子上但孩子并没有兴趣,反而让孩子产生挫折感,有的则是孩子只是一时兴起,并未有浓厚的学习意愿,冒然就去上课,反而让孩子产生排斥感而无法持续。家长必须了解,培养比训练更有效。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