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王》,简直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但不管怎样这类电影还是以丰富的想象力博得孩子们的喜爱,向中国的“西游记”、欧洲的“白雪公主”、“彼得·潘”、德国的《未完成的故事》等等,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故事。
此外,现代神话故事也经常披上科幻的外衣争夺观众,像《亲爱的,我把孩子们缩小了》、《亲爱的,我把孩子们放大了》、《最后的动作英雄》等等影片都是如此。
4、动画篇
动画片似乎天生就是为孩子们拍摄的,电视机中的动画节目培养了孩子们的观赏习惯,电影院里的大制作动画片当然成了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好莱坞近十年来的动画片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支持下不断突破再突破,制作上越来越精良,题材领域也从《狮子王》、《阿拉丁》发展到《恐龙》、《亚特兰提斯》。最初为孩子们准备的暑期动画大餐也同时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而如今动画片的题材发展涵盖青年观众,但却也因此得不偿失。
5、温情篇、现实篇——好莱坞之外
这类的好莱坞电影大多不屑为之,也许是好莱坞不认为孩子们会理解真正的感情吧,很多温情场面都是包含在其他种类的儿童电影中,而专门以此为主题的影片却不多见。或者即便又这样的影片,也会因为缺乏商业价值而被很快忘却。
好在电影世界并不只有好莱坞,所以我们有《柯利亚》、有《小孤星》、有《谁能带我回家》、《小鞋子》、《白气球》、《谁能带我回家》等等一系列伊朗电影。
伊朗儿童片:跟着娃娃看天下
儿童电影三国志之伊朗篇
只有看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你才会真正明白为何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能够撷取如此广泛的国际声誉,并登上今时伊朗电影的“教父”之位。
错拿同桌作业簿的男孩阿默德一路跋涉寻找朋友的家,却最终无功而返。为了避免同桌第二天遭受老师训斥,疲惫的阿默德决定替他完成这次作业。
摄影机追随着男孩翻山越岭,写实朴素的目光对准了伊朗社会中最底层的普通百姓,典型的阿巴斯“用简单的方式拍电影”信念下的作品,不事雕琢,却充满了人性的思索深度。
虽然宗教首领霍梅尼在抵制音乐和文学等艺术形式的同时独尊电影,意欲仿效前苏联,使其成为助长革命意识的传播媒介,但保守的信仰和缜密的审查制度仍然对伊朗电影的拍摄题材划出种种限制,诸如女人在电影中的出现。这使得伊朗电影形成了单纯、简约、折射的电影语言,更培育出一类反映社会生活的儿童电影,将镜头转向纯真无邪的娃娃,意外地开辟出另一片海阔天空。诚如阿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