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简单介绍各种玩具的作用:
玩拼装模型可以提高儿童考察和领会事物的能力。
玩纸牌游戏有助于儿童集中注意力。
玩各种积木(积塑)可以使儿童得到对颜色、形状、大小、重量的初步感觉;而且,在不断自由组合新的形状时儿童的创造力和适应性也得到了发挥。
玩充气棒和拳击袋可以让儿童活动,也可以让孩子在发怒或有挫折时发泄一下感情。
玩拼图玩具可以锻炼儿童分类、选择、认识不同的形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看书可以让孩子增加知识,提高想象力和理解力。
玩蜡笔和彩色笔可以开发、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和才能。
玩内容积极的电脑游戏可以提高儿童的竞争精神。
玩娃娃和长毛绒玩具可以让孩子练习交谈,锻炼照顾别人的能力。
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步入“玩耍旅程”,以加深你和孩子的感情,促进孩子的发展,让我们高高兴兴地玩吧!
7月31日,第四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活动揭晓,41名中小学生获得这一“荣誉称号”。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已众人皆知,而“小院士”是一种什么称号?什么样的孩子能当“小院士”?
小院士是些什么样的孩子
据《光明日报》报道,新获“小院士”称号的孩子都爱“玩”,都善于“动手”,也正是这两个特点使他们成为科研好手。
广州的“小院士”钟浩源家庭比较困难,一家人住在18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每逢假期,他就从华南师大附中赶到广州荔湾区青少年科技中心。
从小学三年级起,钟浩源跟随荔湾少年宫的陈志豪老师搞发明创造。钳子、焊枪、锯刀都是他最喜欢的“玩具”。而他的所有发明创造,都是靠这些“玩具”造出来的。
来自上海格致初级中学“模型组”、后来成为“小院士”的陈亦萧萧加入这个组也是为了“有地方可以玩”。陈亦萧萧几乎每个双休日都扑在了制作自己的作品上,在准备作品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现成的零件,必须要自己去寻找替代品,有时候下手稍重一些就必须重做。许多同学因为无法忍受制作过程中反复重来,失败两三次以后就气馁地把模型扔在一边了。耐心、沉得住气使陈亦萧萧最终取得了成功。
“科研”为了解决“小问题”
在“小院士”的作品中,多数是针对生活中的小问题,也就是这些被成年人认为“微不足道”的问题,成了孩子们的攻关课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