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的溺爱让孩子恋母

08-27阅读:955大字

收藏文章
     典型例子:孤儿经历让她将孩子“绑”在身边     
      典型例子:孤儿经历让她将孩子“绑”在身边
      原本有着幸福家庭和父母疼爱的郭静,由于父母突发意外身亡变成了孤儿。没有父母陪伴的成长过程,成了郭静最初的重大心理创伤。这种幼年的心理创伤,导致郭静的内心缺乏安全感、对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昵关系的过分依恋渴求、对分离的过分焦虑恐慌等特点。所以,在众多的追求者中,唯一打动郭静的,是有着相似成长背景的李先生,这样的伴侣会让她有熟悉感,让她觉得安全,也许在两人的相处过程中,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让她通过抚慰同类者来抚慰自己的内心。儿子的出生,让郭静有了更好的补偿和表达对象。在儿子身上,郭静可以直接实现她对母子之间亲昵关系的渴求。但同时,缺乏安全感的特点也表露无疑,甚至变本加厉。儿子该交给谁带才最安全?想来想去只有自己,只有儿子随时出现在自己的视线里才是最安全的,更有甚者,除了自己别人都不能抱儿子,连老公想要抱儿子也要征求自己的同意。为了实现这一点,宁愿放弃辛辛苦苦奋斗得来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放弃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做家庭主妇。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却心甘情愿,理由很简单,就是想把自己过往在家庭关系中的遗憾在儿子身上完完全全地进行补偿。母爱,从此变得狭隘和占有。7岁的儿子也因为只喜欢和妈妈相处而得了恋母综合症。 
      母亲节,白天跟母亲通了好久的电话,谈起为人母的苦与乐,也谈到不为人父母难理解父母心。晚上,却看到这则新闻,不免有些唏嘘。 
      但,这样的母爱,是否真的如郭静所愿,给了儿子更好的生活,让他不再有任何遗憾呢?答案是否定的。 
      创伤、补偿、安全、依恋、分离、焦虑,或许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整个事件。 
      7岁左右的正常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逐渐得到实现,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促进社会化的发展。 
      我们通常认为,1岁以后的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2~3岁时能在关于自己表象的基础上,通过言语交际掌握“我的”和“我”,这是自我意识的出现。此后,幼儿对自我开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开始学习如何初步掌握自己的心理活动。到了7岁左右,正常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逐渐得到实现,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促进社会化的发展。一个人,尤其是男性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和同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换句话说,父亲就是男孩的榜样,是男孩模仿的对象,而同伴是他理解外界社会的重要来源,是获得认同、学习与人交往的重要途径。但在郭静儿子这个7岁男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