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个7岁男孩:生活自理能力差;“胆子非常小,一点不像别的男孩有股闯劲儿”;一刻也离不开妈妈,一旦看不到妈妈,即刻感到极度不安与焦虑,“像丢了魂似的不吃不喝”、“大喊大叫,拼命地哭闹”,但只要妈妈一出现,马上恢复正常;不得不上学的时候,也是一到下课就往外跑找妈妈,有时上课时也要请假出来看妈妈,甚至为了能和妈妈多待一会,连厕所都不去,一直忍到放学。
在这个病例中,母亲是关键,母子之间的相处模式是她应该思考的问题。
新闻中说,孩子患了“恋母综合征”,需要住院治疗,却未提到郭静是否也得到了相应的治疗。但在我看来,这对母子的问题中,母亲是关键,更加需要治疗。从小到大,除了自己别人不能轻易碰儿子,丈夫抱儿子要征求自己同意,儿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在家抱着儿子的玩具坐在地上不言不语,送儿子上学后就一直守在校门口,等着课间透着围墙的栅栏和孩子说话……很显然,这位可怜的母亲的精神状态已经出现问题,又怎能接受儿子有病需要住院的现实!我所担心的是,如果母亲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会不会有悲剧发生。或者万幸,能够平安等到儿子出院,但之后呢?暂且不去讨论住院治疗的效果,单就出院以后母子之间的相处模式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幼年的这些创伤性体验对成年后的心理和人生又有怎样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可能也不得不引起有关人员的关注才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