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鼓励体育运动,释放男孩的高活动力
脑科学已有研究表明,大脑很多部位的发育都跟身体很多部位的运动相关,这里所说的运动涵义很广,既包括手脚等肢体运动,也包括嘴和面部等肌肉运动。心理学也有研究指出,运动不但有利于生理的发育,还有利于智力的发育。
对于学龄期的男孩来说,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通过高强度的运动来充分释放自身的高活动力。如果男孩的精力和活力没有通过其他途径得到消耗,那么就很有可能在正式的课堂上通过故意调皮捣蛋或者其他方式来得到释放。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男孩上课时总是坐不住,跟同伴玩耍时老是动手动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很多学校害怕学生在学校出事,体育课纷纷取消长跑项目或者危险项目,更有甚者,还不允许中小学生课间休息时到外面嬉笑打闹、只能上完厕所就直接回教室。当然,除了学校因担心安全问题纷纷取消部分体育项目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体育课不是最主要的应试科目,能少上则少上,以免占用孩子过多课余时间。
除了学校以外,部分家长对体育课的认识误区、对体育运动的极不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身体素质的提升,更阻碍了男孩高活动力的释放。
作为家长,虽然无力改变学校这种过度保护孩子的做法,但是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观念,多鼓励自己家的孩子,尤其是男孩,经常参加一些强度比较高、活动量比较大的体育运动,比如各种球类运动、游泳、跑步、跳高、跳远等等。
当然,鼓励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并不一定非得到正规的运动场馆才能进行,更多的运动其实完全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比如滑滑梯、轮滑、跳绳、跑步、骑自行车、爬山等等。
要做到鼓励孩子的体育运动,家长的教养观念也需要转变。健康的身体,绝不是保护出来的。如果我们对孩子过度呵护,他们就会失去很多运动和成长的机会。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上蹿下跳,那么,他们就无法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如果我们不让孩子经历风雨,那么,他们就无法经受疾风骤雨的洗礼;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度过寒冬,那么,他们就无法感知冰天雪地的滋味。
中国的家长特别重视小孩子的穿衣问题,宁愿让孩子发烧,也不愿孩子挨冻。特别是冬天,我们总喜欢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也不让孩子到户外活动。岂不知,这样做,大多数时候反倒容易引起小孩生病。然而,日本的小孩,大冬天穿短裙在户外行走的,比比皆是,正因为没有得到过度保护,他们的身体反而比我们的小孩强健。
五、陪孩子一起旅行,磨炼男孩的意志力
培根曾说:“旅行对于年长的人来说,只不过是一次经历,而对于年少的孩子来说却是最好的教育。”当我家大宝出生后,我就一直在思考,旅行对孩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会不会蕴藏着教育的意义。很多人告诉我,如果孩子太小,带孩子一起旅行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孩子还记不住这么多的美景,搞不懂那些古迹承载的历史,更无法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但是,我一直认为,当孩子已经学会走路时,父母就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外出旅行。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去记住多少名胜古迹,也不是为了去学习多少历史知识,只是让孩子去放松地贴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其实,一次旅行,就是一次体验,甚至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当然,也是一次绝好的成长机会。美的教育、责任的教育、文化的熏陶、自理能力的提升、独立意识的培养、适应能力的提升、意志力的磨炼等等,全都可以融入其中,潜移默化。更重要的是,跟简单的说教和强制的灌输相比,孩子是在愉悦的心境中感受到的教育,其效果将会更持久。
对于男孩来说,徒步旅行、爬山、露营等活动,是磨炼自己意志力的最佳时机。如果觉得儿子过度脆弱,一点点小事就会意志消沉,而且缺乏韧性的话,那么就应该让儿子多多锻炼。锻炼并非是要让他接受苦难,或者让他悲伤。而是要让他超越自己,战胜自己的极限。
徒步也好,爬山也好,和父母一起行走的时候,儿子在不知不觉中会散发出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儿子的内心也会变得强大。行走对儿子来说是培养他内心力量的最好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培养起来的儿子,将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勇于战胜它。
曾看到一位男孩在一次徒步旅行后这样写道:“在徒步旅行中培养了我的忍耐力和韧性,也许这次锻炼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解数学题的时候,以前遇到不会的题目会马上放弃,现在学会了不看答案,自己努力把题解出来。”
六、帮助孩子打造朋友圈,提升男孩的社会交往能力
同伴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冲突。而学会如何解决这些冲突,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
当孩子之间发生一些不危及到人身安全的争吵、抢东西、打人等小冲突时,父母首先不应该成为“裁判员”,随时打断并立即评价孩子的行为,更不应该成为“运动员”,亲自上阵帮自己的孩子以牙还牙。我们最应该担当的一个角色还是“教练员”,即使心急如焚,也不能冲进“球场”,顶多也只是在场外进行指导。
当然,这必须假定一个前提,那就是家长给孩子创造了足够多的同伴交往机会。而现在的家庭结构,跟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少子化,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二是小型化,三口之家居多。因此,孩子们的交友范围大大减少,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打造他的朋友圈。
1、选择一个配套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
如今很多大城市里的孩子之所以从小缺少玩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邻里关系远不如以前,基本上都是老死不相往来。当作为邻居的大人之间都互不交往的时候,即使住在隔壁家的孩子也很难成为自家孩子的玩伴。如果父母选择居住在一个有自己的公园、儿童游乐场、步行街、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的社区,孩子就有充足的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同伴。
2、选择一所寓教于乐为主的幼儿园
幼儿园是孩子迈入的第一个小“江湖”,上幼儿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学会交往。而这样的同伴交往机会主要发生在各种玩耍、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并非一本正经的课堂教学中。如果父母为孩子选择的幼儿园以寓教于乐为主,重视户外活动、区角活动,并有自己的某一项或几项特色,比如运动、科技、阅读等,那么孩子之间就会有更多的合作和分享的机会,当然也可能产生更多的冲突和摩擦。而这些都是孩子学会交往必不可少的要素。幼儿园里相处得很愉快的同学也就很容易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3、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亲子活动
在如今的大城市里,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参加的亲子活动可谓应有尽有,比如阅读、画画、陶艺、手工、合唱、跳舞、钢琴、游泳等。同时,也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的兴趣班。此外,还有一些面向家长和孩子的公益讲座,当家长听讲座的时候,孩子们就可以一起玩耍。记得在我给家长的一次讲座中,正当一位妈妈向我提问自己的孩子内向、不愿与人交往时,没想到她的孩子却已经跟一个小朋友玩得火热了。如果父母经常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亲子活动,他们就能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并且在不同的活动中,同伴交往的体验也不一样。
4、每年组织几次大型家庭聚会
亲戚和朋友不一定住得很近,互相之间的关系却比较亲近。一年到头见面的次数不多,但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一旦相见就会倍感亲切。只要兴趣比较相近,孩子之间很快就会成为朋友。父母可以多带孩子跟同学或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每年组织几次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家庭聚会,让孩子们能够多呆在一起,稍微弥补独生子女家庭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