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魏:我捍卫孩子爱玩爱冒险的天性

05-18阅读:469大字

收藏文章
 他是北大校园里最受学生们喜爱的心理学教授,也是站在《最强大脑》舞台上坚持“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的Dr.魏,为人低调,理性严谨。以上是他在工作时的称谓和状态。而让他身边的人没想到的是:走下银幕,他非常傲娇地自诩为家中最懂孩子的人。

“平时我工作非常忙,常常一周七天都会来办公室。但只要下班,我都会陪孩子。在我家,我跟孩子关系是最亲的。

和孩子在一起时,我会尝试着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不夸张的说,我应该是家里最懂孩子的人。和孩子在一起时,我总会尝试着理解孩子在想什么、想说什么。比如今天中午,孩子吃饭很慢。我一看孩子的眼神开始发呆了,我就知道她肯定是在想事情。我问她:“你在思考什么问题呀?”孩子说,她在想“8”该怎么写。于是我跟她说:“你赶快吃,吃完饭爸爸找张纸,跟你一起写。”女儿就端起碗来,很快把饭吃得干干净净。有时候大人和小孩子拉锯战的时候,我第一时间会去了解孩子想干吗,而不是烦躁的情绪先上来。

因为作为爸爸,在和女儿的相处中,我这些年的经验是: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做某件事情,最好能够帮助他们把目标拆解开,给出当下立即可以做的具体动作。要先了解孩子的世界,接纳孩子的想法,再结合当时的情境给出清晰具体的指令,鼓励孩子做完她应该做的事情。

有趣是让孩子合作的前提

另外,当爸爸这些年来,我觉得有趣才是让孩子合作的前提。比如劝说女儿起床这件事吧。我女儿喜欢睡懒觉,每次长辈都跟孩子说:“你要起床啦!起来刷牙,洗脸,吃饭,我们出去玩。”但是她还是不动。本来起床对于我女儿来说就是一个缺乏动机的事情,而这一系列对于起床后事件的描述跟孩子当下该做的事情又没有任何关系。

在我看来,这样的指令就不够清晰。我就会站在床的另一边说:“宝宝,滚过来,到爸爸这边来!”孩子,就起来了。因为我们做大脑神经研究的人都知道,action(行动)和movement(动作)对大脑来说复杂程度完全不同。动作是最小的控制单位,而行动则可能有一系列的动作,而且它需要比较清晰的目标和一系列的计划。小朋友们的大脑目标感不强,没有办法对行动指令快速做出回应。如果大人希望孩子做某件事情,最好能够帮助他们把目标拆解开,给出当下立即可以做的具体动作。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