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宝宝需要学习的规则!

05-25阅读:109大字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对宝宝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 0~6岁的宝宝,需要建立哪些规则?如何用规则佑护宝宝的成长?

2~3岁:意愿&规则

宝宝的意愿成了规则养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2岁左右是宝宝的第一个独立期,他们会尝试自己吃饭、自己选择衣服,而不要父母帮忙。因此,一些限制他们独立,要求他们听从的规则,他们有可能会选择打破。

此时,宝宝不再只是看着父母的眼神行事,而更多地要感受和表现自己的能力。他们会主动地做一些事情,即使做不好也不要你帮忙,因此,父母和宝宝在规则的执行中都有发言权。

给父母的建议

尊重宝宝说“不”

要对宝宝说“不”,首先要允许宝宝说“不”,尊重宝宝建立自己的界限,帮助宝宝和他们不喜欢的事物分开,给宝宝选择的能力。

爸爸妈妈要让宝宝有说“不”的安全感,当宝宝的界限得到尊重,他才会尊重并能接受别人向他们说“不”。

直面规则

规则不是消极地责备、威胁和抱怨,而是科学的引导;规则一定要清楚、具体,让宝宝容易理解,让他知道可以做什么,而不只是他不能做什么。

举个栗子“你生气了,可以打毛绒玩具或枕头,不可以摔妈妈的手机”,而不是“不要乱扔东西”。如,“为什么你总是在床上吃东西?!”

“如果你再这样我就……”“你不要总是……” (这是赤裸裸的恐吓!)

承担后果

当宝宝违反规则,让他承担一定的后果。下面观看一场“宝宝打人”戏:

宝宝打人第一幕,和宝宝说“不”,并用其他方式满足宝宝的需要,比如给他一个枕头,帮他发泄多余的能量。

宝宝打人第二幕,向宝宝再说一次“不”,并说明结果,如打妈妈,妈妈会很痛,晚上不能陪他讲故事等。

宝宝打人第三幕,坚决地执行犯错后的约定,跟他解释为什么,并允许宝宝有情绪。你的态度需要温柔而坚定。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拥抱宝宝,让宝宝知道违反规则并不会失去妈妈的爱,妈妈只是不喜欢他的某些行为。

3~4岁:坚守规则的边界

宝宝在这一阶段,总是做一些淘气的事,其实他们可能只是想看看规则的边界在哪里,他们开始去理解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规则,应该如何处理矛盾才能不被惩罚。

宝宝开始走出家庭,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规则,接触到新的人或者环境的时候,他们会观察人们的行为,尝试各种行为,了解行为的后果。

给父母的建议

规则制定: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别人的东西不要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不可以打扰别人。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最大任务:

帮助宝宝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化的秩序。

规则执行:

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一贯地执行。

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情境下,父母对宝宝的要求,以及对同一种行为的反应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能强化适宜的行为,抑制不适宜的行为,宝宝才能逐渐将规则内化,形成自觉的、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如果宝宝知道你决不妥协,他们就不太可能去挑战规则。

反面教材

有些父母会根据自己承受压力的大小(如疲劳、沮丧等)和心情的好坏,来决定是选择维护既定的原则,还是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有些父母则是对自己和宝宝的违规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这样,宝宝就会无所适从,搞不懂规则到底是什么。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