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诧异起来,当父母还分层次?
认真想想也不奇怪,人的需求分层次,此理论完全可以推广到其他领域。父母的层次与人的需求层次息息相关,也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舍得给孩子花钱。
现代家庭条件好,除保证为孩子提供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以外,基本是孩子指到哪,大人跟着买到哪。即便家里条件没那么好,也恨不得砸锅卖铁满足孩子。
有一段视频,一个农民工的女儿拿着手机给爸爸打电话,让爸爸给她换新手机。她爸爸被闹得没办法,预支了几个月的工资给女儿。
女儿拿了新手机很得意,因为这样就不会落于同伴之后。
某天,她在街上巧遇父亲正在工作。看着付出苦力的父亲,女儿羞愧难当。
这个女儿还算有良心。
前几年的媒体报道,留学日本的儿子向母亲要钱未果,他竟拿刀捅向了母亲。
父母为小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是应该的,但仅仅在金钱上,在照顾孩子的低层次需求上付出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也一样。“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爱,是相互的。
同学A在这一点上做得极其不好。他为了做生意,儿子出生时,他没在场,等他赶到家,儿子已出生七天。他只能做更多生意,希望拿更多金钱来补偿。由此却错过了更多孩子的成长过程,儿子第一次呀呀学语,第一次蹒跚学步,他都没赶上。有一次好不容易有时间,能去参加儿子的幼儿园家长会,他竟不知儿子在哪个班。
这样的爸爸,儿子和他亲才怪!
相反,同学B这一点做得就好得多。
本来传统思想作祟,同学B想要个儿子,看生出来的是女儿,他开始真没那么喜欢,但仍尽责地照顾孩子,也愿意抱着。时间长了,感情越来越深,以至于别人逗他用儿子换,他说什么也不同意。
他在业余时间会陪女儿讲故事、散步、做游戏……和女儿关系特别好。还劝身边人多陪陪自家孩子,说这时间不白花,收获的都是幸福。女儿对父亲也特别喜欢,爸爸不参加的旅行她不肯去,觉得没有安全感。而安全感,来源于父亲的陪伴。
第三层次是家长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中国有个抓周的习俗,让孩子在周岁那天,随便抓一样他最喜欢的东西,从中预测孩子的未来志向。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喊了多年的这句话中,即可看出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有多强烈。
有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自己统计了一下,他的父母一共为他报了十个培训班,占据了他所有的休闲、娱乐时间,完全变成了学习机器。那孩子并不喜欢,有时会向培训班老师吐槽。
孩子这么累,他父母不知道吗?没有想过让孩子学这么多,孩子却不快乐,意义又在哪里?他为孩子设计的未来至高点又在哪里?能实现吗?
与其画个好大的圆,将来却无法填满,不如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第四个层次是父母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来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初的学习、模仿对象。
同学D是个典型的夜猫子,喜欢熬夜看小说、追剧。自怀孕后,母性力量占了上峰,每天用规律的生活来替换从前的率性,坚持早睡早起,不但给孩子带来好身体,还给孩子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为了陪孩子学习,她还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每天和孩子一起学习、进步。她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还为自己更新了知识库。
第五个层次是支持、鼓励孩子做最真、最好的自己。
曾看过一段视频,一个小女孩参加某才艺展示节目。只有五六岁的小女生唱了《忐忑》,唱得并没多好,反而很有喜感,现场笑声一片。评委边笑边亮出了大叉叉,没有给她通过。小女孩哭了。镜头扫过,别人都在笑,只有小女孩的妈妈在后台没有笑,而是双臂微伸,等着给女儿拥抱。
有妈妈与自己共情,小女孩会有力量再去尝试,不管结果如何,她为自己争取过。年少时的梦想只需要支持与鼓励,也许就会实现,谁知道呢?
为人父母,最高层次就是在别人都不在意、不看好自家孩子的时候,给她怀抱、温暖,支持、鼓励孩子去发挥,而父母就是他坚强的后盾。这就足够了,因为来自父母的鼓励与支持,就是孩子奋勇向前的力量源泉,孩子走到哪里都不会有孤独无助之感,相反,会有温暖不时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