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进行了一项表扬对孩子影响的研究,研究对象是来自20所学校的400名五年级学生,整个研究分为四轮拼图测验,并会进行后续的跟踪调查。
第一轮拼图测验中,孩子们测验题目很简单,所有的孩子都能又快又准确的完成。测验结束后,研究人员会立刻告诉孩子分数,并对孩子随机说一句表扬或者鼓励的话,就此孩子们被随机分成了表扬组和鼓励组。表扬组研究人员会就智力对孩子进行表扬,如“你非常聪明”,“你对拼图非常有天赋”;鼓励组把侧重点放到了孩子的自身努力上,他们会告诉孩子“你的表现这么突出,你一定很努力”。
不要小看这短短的一句话,它直接影响孩子们的表现。在接下来的实验里,表扬组的孩子会刻意去选择简单的题目,并且在失败后产生很强烈了情绪反应;鼓励组的孩子则更喜欢难度较大的题目,面对失败时,他们较为乐观,并愿意更加努力去克服困难。在第四次测验中,当测验题目和第一轮一样时,被鼓励的孩子测验分数提高了30%,而被表扬的孩子分数却降低了20%。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赞美孩子是不是一种学问呢?同样赞美,表扬和鼓励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早已经存在,但往往被我们忽视,在新华字典中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而表扬则是对一件事或品行进行宣扬和显扬。很显然,一个侧重的是过程,一个看中的是结果。鼓励让人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表扬则更多的是对结果的认可。
去鼓励他,会让孩子有一种可以自由掌控的感觉,只要努力,结果会朝着他们想要的方向发展。而被表扬的孩子,尤其是只表扬孩子的聪明,天赋,他们会觉得现实是不可掌控的,努力是不可能改变智商的。就此,那些自认为聪明的孩子反而不屑于努力,但当他们失败后,往往会束手无策,一蹶不振;而那些自认为不聪明的孩子,很容易自暴自弃,永远甘心做个笨孩子。
表姐的儿子聪就是一个这样子的例子。聪的聪明是大家认可的,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学完小学所有的课程,就是这样一个“神童”在一次奥数比赛失利后,整个人都变得不好了。他整天闷闷不乐,不让人提及任何有关奥数的话题,也拒绝参加类似有难度的比赛,同时也不在学习高年级课本。表姐原本已经做好了让孩子跳级的准备,但是现在也不得不搁置了。表姐为此感到遗憾不已,她逢人就说说,我儿子的智商这么高,人这么聪明,但是......。是呀,她的儿子确实聪明,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他的聪明却被母亲的表扬绑架了,除了聪明他似乎什么也不能做了。聪在他的微博中写道:聪明的人不会失败,失败了就不聪明,我是个大笨蛋。
在朋友圈里,聪的落寞,正好衬托起了华的“崛起”。华是好友玲的儿子,曾经因不能通过小学的智力测验而被几家学校拒之门外。但这似乎没有对孩子造成什么致命的影响,胖乎乎的华在一家普通小学里也渐渐成为“佼佼者”。玲说,她从来不拿考试成绩说事,每次临近考试他都问孩子想要什么样子的成绩。而后母子商量后,一起努力,别说智商不行,也别说你学不会,去努力,只要用心肯定会。虽然,听起来有点糙,但是,在玲的鼓励下,华真的努力了,而且是越来越好。
玲是个聪明的妈妈,虽然智商是硬伤,但咱不打智商牌,先天不够,努力来凑。就算以后因为智商限制,华不能走的更高,但是没关系,有了目标他会一直去努力。因为在他的理念里,失败要归因为努力,努力的程度可以自己决定,也就是说命运是掌握在他自己手里的。这就是玲一直鼓励的结果。
听着有点高大上,其实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归因理论。只是鼓励会让孩子归因于过程,表扬则让孩子更看重结果,如果有可能,你会选择哪种赞美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