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牛奶拉肚子是怎么回事?
1、乳糖不耐受
这是喝牛奶拉肚子的常见原因。
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因为牛奶里面的乳糖的双分子,需要乳糖酶的催化才能被人体吸收。而有些人肠胃中没有这种酶,所以乳糖就不能消化,在我们的肠胃里发酵后,就会产生腹胀,腹泻,拉肚子等症状。
方法:
喝牛奶拉肚子,可以通过引用一些网上或商店里出售的乳糖酶伴饮来解决。
2、对牛奶过敏
也是常见的原因。
对食物过敏的人群很常见,有的对牛奶过敏,有的对芒果过敏等等。
除了喝牛奶拉肚子,还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荨麻疹,皮肤出现异常等症状。
方法:
对于这类人群,最好不要引用牛奶了。不然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3、肠胃受到刺激
那可能是肠胃不好的人食用了生冷的牛奶,正好刺激到了肠胃,引起拉肚子,造成消化系统问题。
体弱的老年人,小孩,病人等等都常出现这种情况。
方法:
对牛奶进行加热,饮用温牛奶。
4、饮用方法不当
喝牛奶的时候不要食用一些太酸的食物,比如醋,柠檬,杨梅等,这样会造成牛奶里面蛋白质的酸凝结。
我们的肠胃不能对酸凝结的蛋白进行有效的吸收,就会导致牛奶拉肚子的发生。
还有茶,菠菜等含有芥酸草酸等食物在喝牛奶时也不应食用,因为草酸钙的形成也会对我们的消化带来很大的阻碍。
不仅仅是牛奶拉肚子,喝豆浆等高蛋白饮品时,也要注意这些事项。
方法:
注意饮用牛奶时,可以和一些早餐点心一起食用,也可以在睡前食用,但最好不要和上面提到的一些食物一起食用。
喝牛奶拉肚子怎么办?
1、不喝鲜奶喝酸奶
鲜奶经过乳酸菌发酵成酸奶后,大部分乳糖被转化成乳酸,这也是酸奶酸味的主要来源。
酸奶可以明显减轻或消除乳糖不耐受者的症状。糖尿病人若要选择酸奶,尽量选择无糖酸奶。
2、选择低乳糖牛奶或不含乳糖的奶制品
市面上有些奶制品,在工厂中用乳糖酶与处理过,使乳糖大部份(90%)已经被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等,可以从根本上避免乳糖不耐受现象。
婴儿腹泻后也容易出现短期的乳糖不耐受情况,此时选择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可避免加重腹泻,尽快恢复。
3、少量多次地饮奶
乳糖不耐受症状的轻重直接与乳糖摄入量多少有关。当每次摄入较少乳糖(少量多次地饮奶)时,乳糖不耐受者症状极少或没有,可以相对“耐受”奶类。
建议从少量(去每次50毫升,每天2~3次)开始喝,让胃肠道慢慢适应,然后逐渐增加(全天250毫升)。
4、把牛奶或奶粉和其它食物混合烹调
牛奶可用于烹调主食或者菜肴,如牛奶鸡蛋饼、牛奶花卷、牛奶小窝头、牛奶蛋羹等。简便易行,可以减轻或避免乳糖不耐受症状。
5、不要空腹喝奶
空腹喝牛奶,牛奶快速“涌入”肠道,乳糖浓度相对较高,会加重乳糖不耐受症状。
乳糖不耐受者要在吃饭时或饭后1小时内喝奶,也可以在喝奶的同时佐以谷类(如馒头、饼干、面包等)或肉蛋类食物。这样可以“稀释”乳糖的浓度,减轻不耐受的症状。
6、使用乳糖酶
在孩子短暂腹泻,不方便使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时,可以选择乳糖酶或者含乳糖酶的制品,可以有效帮助孩子避免无法消化乳糖引起的乳糖不耐。
如果是因为遗传,肠道原发性的无乳糖酶,则必须持续补充乳糖酶或者完全避免含有乳糖的牛奶制品。
哪些人不适合喝牛奶?
1、消化道溃疡患者
牛奶虽可缓解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但因其能刺激胃肠粘膜分泌大量胃酸,会使病情加重。
2、缺铁性贫血患者
食物中的铁需在消化道中转化成亚铁才能被吸收利用。
若喝牛奶,体内的亚铁就与牛奶的钙盐、磷盐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影响铁的吸收利用,不利于贫血患者恢复健康。
3、平时有腹胀、多屁、腹痛和腹泻等症状者
这些症状虽不是牛奶引起,但饮用牛奶后会使这些症状加剧。
因此平时腹胀、多屁、腹痛腹泻的人不要喝牛奶。
4、腹部手术后的患者不宜喝牛奶
此类病人多有肠胀气,牛奶中含有较多脂肪和酪蛋白,在胃肠内不易消化,发酵后可产生气体,使肠胀气加重,不利于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5、乳糖酸缺乏患者
牛奶中乳糖含量较高,但必须在消化道乳糖酸作用下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如果乳糖酸缺乏,食用牛奶后就会引起腹痛、腹泻。
6、胆囊炎和胰腺炎患者
牛奶中脂肪的消化需要胆汁和胰脂酶的参与,饮用牛奶将加重胆囊和胰腺的负担,进而加重病情。
7、返流性食道炎患者
含有脂肪的牛奶会影响下食道括约肌的收缩,从而增加胃液或肠液的返流,加重食道炎症状。
8、铅作业人员
牛奶中的乳糖能促使铅在人体内吸收和蓄积,因而可以加重和引起机体铅中毒,出现头晕、失眠、易疲劳等症状。
同时,可能会有铅超标的儿童也不宜喝牛奶。
9、肾结石患者不宜喝牛奶
人在睡眠之后,尿量减少,尿中各种有形物质增加,可使尿液变浓。
由于牛奶中含钙较多,肾结石中大部分都含有钙盐。结石形成的最危险因素是钙在尿中浓度短时间突然增高。
饮牛奶后2~3小时,正是钙通过肾脏排除的高峰,如此时正处于睡眠状态,尿液浓缩,钙通过肾脏较多,故易形成结石。
10、牛奶过敏者
有人喝牛奶后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个别严重过敏的人,甚至会出现鼻炎、哮喘或荨麻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