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小孩估计是长期受了这种训练,马上就飞奔回来坐进车子里,那个妈妈完全没有意识到她自己教育了小孩什么事情——独占和抢夺。
你看,奶奶用了各种威胁的手段,首先是自身威胁,“你这么做奶奶就要怎样”,然后是借助他人威胁,“你这么做爸爸/妈妈会怎样”。可是效果越来越差,丝瓜完全不受威胁,继续对抗,甚至引发脾气。我多次跟奶奶沟通这种说话方式的错误,无奈老人们的观念根本无法撼动,更别提说话方式。
那么我能做的是让孩子知道:妈妈不打人,妈妈会保护你,妈妈永远在你身边。孩子内心有了这样的信念,内心才会坚定和安全。因为以离开、走了、不要你、抱别的孩子、喜欢别的孩子等理由来威胁孩子,危害远远大于那一点点效果。这种方式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一种极大的损害。
“ 不准威胁,大人该怎么说威胁是会上瘾的,如果你已经意识到生活中,你正在无意识的跟孩子说很多“威胁式”语句,那就要注意控制了。威胁的方式不可以用,当孩子不听话、捣乱、不好好遵守既定规则,大人该怎么说呢? 退一步,慢慢来设定个场景,孩子要一直在广场玩,不肯回家吃饭。首先,心里放弃马上带他走的想法,走到他身边给予积极关注并预告,提前告知接下来的事情:“我们还玩5分钟,就要回去吃饭了”。接着,观察孩子反馈,如果孩子假装没听见,过1分钟走到他面前再提醒一次。最后强化正面行为。当孩子主动收拾玩具,及时借助肢体语言表扬,比如击掌。如果你的性子急、或赶着做什么事儿,则不适用这个方法。 快速拉近关系,不商量直接做
如果是很赶时间,比如要等的车来了。那么可以采取及时加入到他的游戏中,比如:追上去和他玩起来!你追我赶的过程中孩子通常会很兴奋,哈哈笑起来,这时候冲过去抱起来“哈哈我抓到你啦!” 直接搂紧抱走,一边还说“抓住了!”
妈妈:回家了好吗?孩子:不好,我还要玩。哄骗式:回家给你看动画片,棒棒糖,好不好?威胁式:你再不回家,今晚不准动画片了!台阶1:那妈妈想先回去,你要跟我回去还是在这边玩?如果孩子说在这里玩,那么可以继续追问,你能独自回家吗?妈妈担心找不到你怎么办?台阶2:可是我饿了,我特别特别饿了(此处飙演技),怎么办?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做主”一回。下次预防:该回家了,妈妈都饿了,你还想再玩多久?1分钟还是2分钟?
告诉孩子事实,给选择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