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篇,你还想打孩子屁屁多久

10-17阅读:54大字

收藏文章
曾受《超级保姆》这个节目的影响,让小鹿在一天之内坐了两次小板凳。这之后,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小鹿的情绪表现也是非常激烈的。这种感觉很不好。小鹿还小,他的行为也并没有《超级保姆》中孩子那样出格,他属于那种能听进去话而且敏感型的孩子,温和的方式对他更有用。

我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不一定得用惩罚那样激烈的方式。小鹿喜欢看书,我用绘本里孩子的做法来引导他。比如,昨天,小鹿一直在挖鼻孔,我对小鹿说,“大卫的妈妈是不是不让大卫挖鼻孔呀。”话音一落,小鹿就不挖鼻孔了。(大卫是绘本《大卫,不可以》里面的主人翁,一个小调皮鬼。)

大人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惩罚呢

惩罚似乎是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校正行为的工具,整个社会都在乐此不疲地使用。比如,上班迟到扣钱、做了坏事投入监狱(剥夺自由的惩罚)、违反交通规则,罚钱扣分;夫妻之间,惩罚方式是跪键盘。在学校里做了错事罚站,我们小时候老师是直接上手,打,时常能看到老师举着扫帚,追着学生打。惩罚的名目也是相当多的。听不少南方友人说,他们的父母惩罚的方式是罚跪。

可以看出,惩罚包括两种,一种是剥夺好处,一种是惩罚,很多家庭的惯用手段就是打屁屁,包括鲁迅在内。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

打屁屁有用吗。大多数父母一点都不相信打孩子屁股能有什么屁用,并且,在发现自己用一种自己都不相信的手段惩罚孩子时,他们会很难为情。鲁迅在打完孩子屁股之后,还得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打屁屁往往是在我们当父母的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的时候使用的,这时候,更多的是气急败坏。

下面这个情景,不知道有多少家庭非常熟悉。有个小女孩的家长平日里非常忙,没有时间照料她。她非常渴望妈妈的关注,所以常常扔东西,吵的全家不得安宁,但这位小女孩似乎乐在其中。没过多久,她扔的东西范围扩大了,开始扔妈妈的书。这让妈妈气急败坏。妈妈刚开始是给她耐心讲道理,但并没有什么用,后来她开始对女孩大吼大叫,最后对着孩子的屁股就打。但依然没有效果。

这种时候,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先冷静下来,而非直接上手就打。在不冷静的时候,打屁股这种方式往往会放大愤怒,因此,会看到有些父母将孩子失手打死的消息。

“打屁屁”简单粗暴,历史悠久,反馈及时。

惩罚常常伴有较大的副作用

除了打屁股的惩罚方式之外,很多家庭用的简单粗暴的方式还有关小黑屋。我是关小黑屋的受害者。当时,爷爷奶奶带着我。我不知道怎么淘气了不听话了,奶奶就会将我关到厕所里。爷爷喜欢将我救出来。我对当时爷爷奶奶带我的很多记忆都是非常美好的。被关进厕所,我不记得了,长大后经常听他们提起。只是时至今日,我还是非常怕黑,更害怕晚上上厕所。

很多简单粗暴的方式,现在已经不太适用了。现在的孩子都被当成宝了,父母多数都自学了一些育儿理论和方法,惩罚的方式也变得好一些了。

现在,通常会采用两种惩罚方式:

一个是自食其果。允许孩子犯错,并让他们自食恶果。这种办法见效很快。比如,你的手指一碰到火炉就会被烫到,所以,你下次再也不敢随便触碰火炉了。这种反射性学习非常有效。比如,小孩子总想吃香皂,让他吃,吃上一次之后他就不会再吃了。

通过剥夺他想要的东西进行惩罚。比如,如果孩子做出了不好的行为,妈妈就不抱他了。如果乱扔玩具的话,就拿走他的玩具,不让他玩了。如果今天没有完成作业,就不能看电视

但惩罚往往效果不好。心理学家斯金纳用实验证明,惩罚的结果只是抑制行为,而不会消除行为,同时,惩罚常常伴有较大的副作用。

上文的小姑娘妈妈打了小姑娘屁股之后,并没有什么效果。为什么没有效果呢,因为她的惩罚正是女孩想要的,那就是母亲完全而彻底的关注。

1.虽然惩罚只能抑制不良行为,却不能根除

如果我们问任何一个打孩子的父母:“打孩子管用吗?”我们很可能得到的回答是:“其实不管用。但总能管用一会儿。”

2.惩罚本身并不具有教育意义

想通过打孩子给孩子的“教训”,无法被整合成孩子的是非观,所以你必须在进行惩罚的同时对孩子进行正向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应该做的。撇开对孩子对惩罚的负面感受不谈,即使支持打孩子的人也说不出来惩罚能教给孩子什么东西。还是拿那位小姑娘的事情来说一说。小姑娘的不良行为是因为想要得到母亲的关注。找到了病根之后,如何消除不良行为呢。改变女孩行为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她扔东西的时候不理不睬,彻底消除这一不良行为和母亲关注之间的联系。随后,母亲应该在孩子听话守规矩的时候给予她高质量的关注。这位母亲试了试这个办法,她在女儿翻开书本读书时,而非乱扔书本时给予关注。果然,没几天,小女孩就不再扔书了。

3.惩罚总是会唤起孩子的负面情绪

例如恐惧和愤怒,而这些情绪会毒化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甚至会造成比不良行为本身更严重的问题。

想想你自己被惩罚后(无论是小时候,还是在社会上)的情绪。

如果你查看一下对惩罚所导致的长期效果的研究,你会发现惩罚教给孩子的是暴力、偷偷摸摸、不自尊自爱以及其他的负面“技能”。

惩罚造成的四个R:

1.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Retreat)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前三种情绪:愤恨、报复、反叛,会使孩子出现暴力行为。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家长惩罚孩子很容易给孩子提供一种攻击性行为的习得模式。当成年人对惩戒性措施使用过多或使用不当时,孩子们常常会变得更具有破坏性和侵略性,更加充满敌意。

惩罚,并不能将规则内化到孩子脑子中,而只是一种外界权威。当孩子又要犯错时,惩罚起作用是因为对外界权威和惩罚的一种恐惧,而我们会发现,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是非观非常不可靠。如果危险信号是由孩子对外部惩罚的恐惧而不是孩子自己的内疚感发出的,孩子就会找很多借口。他可能只需要确信自己的不当行为不会被发现就行了。或者,经过估计快乐/痛苦的风险,他可能先做了再说,即使以后会为此付出代价。

我们必须放弃这样荒诞的观念——“若想让孩子有好的表现就得先让他难受”。

想让惩罚有用,你得怎么做

近年来大量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存在大量所谓的“好孩子”现象,即许多所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是在赞扬声中长大的,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遭受过挫折和惩罚。

要想让惩罚有效,你得学会火炉法则。

火炉法则有如下四个特性:

警示性

一个火炉放在那里,熊熊火苗,告诫旁人不能轻易触碰和跨越,自然具有威慑力。

惩罚规则刚开始实行时,可以将之贴到一家人都能看到地方。

及时性

一个红通通的火炉,如果你去触碰它,你会马上会被灼伤,而不是摸上去,等一下再感觉到热。

如果你每次教鸽子啄杆子的时候,都延迟奖励10秒种,那么就算是花上一整天时间也无法都会它闪怎么做;但是,如果你把延迟时间缩短到1秒,那么例子就能在15分钟内学会这个动作。人类面对惩罚或奖励的时候也是一样。惩罚越是及时,学习效果就越好。

必然性

如果你去触碰火炉,你必然会被灼伤,而不会这次碰了会灼伤,下次就不会灼伤。

这需要家人的配合,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对些规则熟悉于心,更重要的是,要行为一致,不能这位家长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严惩,另一位家长选择包容。

平等性

不论是大宝、二宝还是三宝,去触碰了火炉,都会被灼伤,火炉不会因为你是什么人而选择是否灼伤。

如何降低惩罚的负面效应

任何改变已形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的过程,都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不适甚至痛苦,心理学将其称之为“解构”。以改变过错行为为目的的惩罚一旦出现,人会本能地采取对立的情绪和对抗的行为,这是惩罚比奖励更难掌控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内在原因。

惩罚也必须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同时也是受到尊重的,唯有这样,惩罚才会发挥最大效能。让孩子觉得父母是真的关心他们。

《妈妈,我真的很生气》这个绘本中有这样的情景,孩子一生气就乱扔玩具,妈妈为了校正他这种行为,首先是给情绪贴上标签,告诉孩子什么生气,生气的时候要说出来,之后是如果再次乱扔玩具,就将玩具放到一个专门的箱子里,今天不能再玩,第二天才能玩。还有进一步的奖励措施,如果不生气了,就给画上一个笑脸,等攒够五个笑脸之后,就可以实现一个愿望。可以看到,这个绘本中的母亲是将惩罚与激励一起运用的。并且孩子也是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去的。

在制订和实施限制(不能做什么)时要让孩子参与进来。例如,你们可以一起做头脑风暴,制订孩子看电视、晚上外出玩耍或做家庭作业的限制。让孩子参与讨论(这意味着要让孩子说得比你多,至少是和你说得一样多)为什么限制是重要的、需要什么样的限制以及每个人为实施限制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四岁以下的孩子,父母为他们做设立限制。当孩子做错的事情的时候,不要惩罚,要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要避免由你来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应该怎么办。你最好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你现在打算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能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参考:《让孩子的大脑自由》《正面管教》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