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周末,我带着小诺出发了。
接着,我们遇到了迎面而来的消防车“呜~~~呜~~~”地开过去,透过车尾的玻璃窗可以看到里面坐着小消防员,有机会体验心目中英雄的职业,我以为小诺一定会很高兴,没想到她还是不乐意。 到了前台,我正准备兑换腕带,小诺却说:“妈妈,我不想在这里玩,我想回家了。” 前台的工作人员反复跟我确认要不要玩,说腕带换出了是不能退的。我想了想,还是决定换腕带,我想小诺不喜欢,是因为她根本不了解,没有尝试过,我相信她只要尝试一次就会喜欢上的。
把腕带戴在小诺的手腕上,我们朝游玩区走去。每经过一个地方我就问小诺:“你想进去像那些小朋友一样,当保安/警察/消防员/农民伯伯/美发师/牧民......吗?”小诺回答我的始终只有一句话:“我不想玩,我要回家。” 这可真愁坏我了。如果尊重孩子的意愿,我们就打道回府,今天这次就浪费了,更重要的是,这里“不好玩”的印象会一直留在她脑海里,以后多半也不愿意再来了,那么我们的卡就彻底浪费了呢。 我还是坚信小诺只要尝试一个项目就会喜欢上。我不催促她,也不强迫她,只要求她陪着我把全部都看一遍,看看有没有喜欢的项目。 当来到牧场的时候,她很喜欢奶牛,用手不停地抚摸假奶牛脸上短短的软毛,奶牛的肚子下面有水滴偶尔滴下,那大约代表牛奶。我问小诺要不要进去挤牛奶,她立即摇头。 接着我们来到了制作面条的地方,这里是亲子项目,家长可以陪同进去。我看到里面的小朋友正在擀面,当即表示很感兴趣,说自己小时候没有玩过这样的游戏,真遗憾。 我问小诺愿不愿意满足我的愿望,带我进去玩一次。她明显犹豫了,一方面是自己并不想玩,另一方面又想满足妈妈的愿望,她想了一会儿说肚子饿了,要先吃午饭,吃完饭再带我去擀面条。
看到她已经松口,我知道应该见好就收,欢乐地带小诺吃午饭去了。
我们一起来到了前台问服务人员,她们当然说不能退,她们告诉我除了擀面条还有好几个亲子项目,比如有一家花园可以制作假花,小姑娘一般都喜欢。
小诺为了遵守承诺,很勉强地陪我去擀面条,路过他们说的那家花园时,我说这里面可以制作很漂亮的花,我们去看看吧。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漂亮的花,小诺来了点兴趣,表示愿意进去看一看。 这会儿正好里面没有人玩,老师很热情地把我们迎了进去,我悄悄告诉她小诺第一次来,什么项目都不愿意玩。她听了后点了点头,把小诺让到凳子上坐好,我坐在小诺身旁,一起向老师学习怎么用丝袜制作漂亮的花。 老师的态度非常好,很热情友善地介绍制作的方法,并手把手教小诺。当一片粉红色的花瓣制作好后,小诺惊喜得整张脸都发光了,她开始主动和老师说话,问着问那。 一朵最简单的丝袜花只需要三片花瓣,里面加一点点花蕊,经过老师的妙手摆布一下,就漂亮得不得了。 当我们一人手持一朵粉红色的丝袜花走出花园时,小诺激动地说:“妈妈,我喜欢这里了,真是太开心了,谢谢你带我来做这么漂亮的花,现在我陪你去擀面条吧!” 小诺一路哼着不着调的歌曲,蹦蹦跳跳地随我来到擀面条的地方。里面有一批孩子正在学习,我们在外面等候,小诺对花儿越看越爱,让我给她和花朵拍照。我一向不喜欢在孩子玩的时候给她拍照,担心会打扰她玩的兴致,转移她的注意力。经她提醒才想起还有拍照这事儿,赶紧掏出手机,小诺配合地摆了好多个造型。
我们来到花园里,把10币变成了一朵更漂亮的紫色花,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这件事让我感慨颇多。也许有妈妈看到我最初对小诺的态度,不尊重她的意见,强迫她玩不愿意玩的游戏,会对我有微词。认为我不是个好妈妈,或者觉得我不过是舍不得浪费钱,或者有别的结论。 各种育儿理论都在告诉我们,要尊重孩子。可是,教育孩子和做任何别的事情都不一样,因为人具有异常的复杂多样性,没有任何理论能够适合所有孩子,适用于所有情况。 我们学习育儿理论,最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想,而不是学习具体的做法。 如果我没有强迫小诺,她就不会知道这种游戏多么有趣,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她还是会采取逃避的做法。 在我的“强权”压迫下,小诺最终玩得非常开心,自己制作了漂亮的手工,还体会到了“赚钱”的乐趣。
当她一个人勇敢地走进眼科中心,在老师的帮助下换上白大褂,学习医学知识(她后来告诉我“原来我们的身体里有肺!”),检查视力......玻璃窗外的我,仿佛看到一只离开妈妈羽翼,独自勇敢翱翔的小鸟。
如果没有妈妈这临门一脚,这些成长的体验,这些难忘的乐趣,从何而来?孩子还小,他们的选择有时并不一定合适或正确,他们回避一件事,有时并不代表他真的不喜欢。
一味地尊重孩子,做起来非常简单容易,却未必是真正对孩子负责。这一点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尤其如此。
那么什么时候该尊重孩子,什么时候该适当强迫孩子呢?这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