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超简单的方法,帮你改掉宝宝的坏脾气,也让宝宝更自信

12-16阅读:49大字

刚上幼儿园时,老师说到喆同学的一个行为。上涂色课,老师夸别的小朋友画得好,喆同学往往会问:“老师,我画的好吗?”
刚上幼儿园时,老师说到喆同学的一个行为。上涂色课,老师夸别的小朋友画得好,喆同学往往会问:“老师,我画的好吗?”

老师发打预防针的通知,喆同学之前打过,就没再给他发。看着大部分同学都有通知他没有,情绪低落,还闹小情绪。放学的时候看到我就说:“我不高兴。”

这个情绪特别外露的小孩儿,内心想什么,都明明白白写在脸上、挂在嘴边。我跟他解释半天为什么别人会发通知而他没有,他的坏情绪还是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

有一次,三个孩子一起到动物园去玩。我只带了两个奶酪,喆同学吃了一个,另一个给了一个小伙伴,另一个小伙伴得到的是酸奶——和别人得到的东西不一样,她开始不开心。

孩子们之所以因不被夸奖而失落,因自己没得到或者得到的不一样而伤心,隐藏的心理多半是:不被重视,不被接纳。

这种感知,偶尔几次对心理伤害不大,但如果太过频繁,将会使孩子敏感、多疑、不自信甚至自暴自弃。

造成这种感知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小孩子的天性使然,情绪会直接表达出来;

——在家里被过度关注,9成以上的需求都会得到满足;

——家里有好东西,只给孩子,让孩子觉得“所有好东西都应该是我的”;

——过度表扬,却很少鼓励。

当孩子表现出类似情绪,我们最好注意培养孩子的挫折商和成长型思维。

如果宝宝是因为过度关注,而产生“不顺着我,就生气、发脾气、哭闹、撒泼”的行为,妈妈及家人要注意避免溺爱——不溺爱不是发火、吼叫、威协,而是尽量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不”。

比如有次接喆同学放学,他非要买球,我跟他解释没有预算,而且家里已经有四五个球了。但他只关注眼前、当下,一直执拗地蹲在那里问卖东西的阿姨:“我能摸摸吗?”阿姨倒也和善,说可以。我就一直陪他蹲在那里摸球,幼儿园小朋友都走光了,我再问他:“咱们走吗,还是你说个时间,五分钟或者十分钟后咱们再走?”喆同学一看哭闹真的无效,便气嘟嘟的跟着我离开了。

如果孩子在家里享有特权,在学校常常因为别人得到奖励或夸赞而失落——

这一点,几乎所有家庭都做得不太好。原因?自然是孩子由老人和爸爸妈妈一起带,爸爸妈妈严厉时,老人会站出来保护;爸爸妈妈想把好东西分给大家一起吃时,老人经常舍不得,甚至说:“好东西都是宝宝的。”久而久之,孩子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的宠爱下,认为自己理应得到更多:我的是我的,别人有的我更要有。

爷爷奶奶带喆同学,往往把价值高的东西给孩子。我不好明说这样不好,但会建议大家一起分享。奶奶往往说:“我一大把年纪了就不吃了,喆喆吃就行。”

而当孩子进入幼儿园,老师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孩子表现优秀,就鼓励、夸奖;孩子表现糟糕,就批评、教育。在家里众星捧月,到学校不被关注是常事,心理上自然落差较大。

说到过度表扬,却很少鼓励,大多数人要晕了。

在解释这二者的区别之前,先分享这两个概念——

挫折商:一个人化解并超越挫折的能力。

成长型思维:当遇到困难,不是发火、沮丧、放弃,而是运用一切资源,积极分析错误,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式。(与之对应的固定型思维:遇到困难,选择退缩、自我放弃。)

一个孩子的挫折商越低,离成长型思维往往越远;而孩子不愿意直面失败,根本原因一是表扬太多、鼓励太少,二是家长的目的导向太明确,而忽略了让孩子享受做事过程的引导。

回想一下,在学习上,什么时候我们的父母最开心?

我爸比较开明,不太关心我的分数,但妈妈对我的分数极其敏感,名次下降、没考双百,她都会生气地说“就考这么点,你对得起我这么辛苦供你上学吗?”“你看看人家谁谁谁,家里也没当老师的,数学不也考100!你不懂怎么不问你爸?”

结果好,大人高兴,我们因为大人高兴而开心。而正确因果关系,应该是孩子学得高兴,父母才开心——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太把得与失、成与败、好与坏的结果看得太重了。

喆同学2岁左右时,朋友来我家玩,我正和他玩扑克牌。我“输”了,假装哭,潜意识里,我觉得输是不光彩、不好的结果。

朋友看到我的表演,抱起喆同学,像说给他听又像说给我听:“输了也没关系是不是?反正我们可以重来,不定下次就赢了呢!我们喆喆才不哭呢!”

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日的引导方式以及表扬和鼓励之间的区别;而喆同学记住了一句话:输赢都没有关系。

积木,喆同学搭得好,我会说“这次比上次搭得更高”,而不再像以前那样说“宝贝你好棒啊,搭这么高!”他因搭不好而发脾气,我会说“你看这次已经多搭了一个门,咱们想想怎么可以搭得更高吧”,而不是说“没关系,宝贝不急啊”;

涂色,因为精细动作发育晚,别的小朋友能涂在圆圈里面他老涂出边缘时,会想着放弃:“妈妈替我涂,我不会。”以前我会说:“我相信宝贝一定可以!”现在我会说:“咱们先试着只涂中间,是不是就不出来了?”当他只涂中心部分有准头时,再引导他向外扩展,一点点帮他重建自信。

比如投篮,以前每次他进篮,我都会说:“哇,真棒啊,又投进去一个。”现在我会说:“又进步了,上次投五次进一个球,这次只投三次就进球了。”

比如,以前每次试穿新衣服,我都会夸真好看!而他也习惯问我是不是好看,如果我说不好他会情绪低落。而现在,我会先问:“你觉得好看吗?衣服是喆喆的,喆喆觉得好看就好看;就像你觉得妈妈的衣服不好看,而妈妈自己觉得好看一样。”

在宝宝身上,类似的事很多。
简单说,表扬更多倾向于对结果的肯定,而鼓励,则更多针对的是孩子努力和进步的肯定,更能让他们享受事情的过程,更能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培养他们自我肯定、自我激励的能力,慢慢让他们形成成长型思维,形成更乐观、积极、向上的好性格、高逆商

查看全文
返回查看更多 >>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