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不一定是母乳的问题哦。
对于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还未完全明确,现认为这是一种多种因素作用下导致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致,主要下面三方面的原因:1、喂养方式、母乳原因、肠道微生态原因。因此说母乳性黄疸并不一定就是母乳的问题哦。
母乳性黄疸后是否应停止喂养母乳呢
一般来说不必停止母乳喂养。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通常不会出现较重症状,也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如果经化验确诊为母乳性黄疸,就不必紧张地带着宝宝多次去医院求治,以免交叉感染。
注意:
如果总血清胆红素高于256.5~342μmol/L(15~20mg/dl),可以暂停母乳3天,并配合光疗,改用配方奶喂养。在此期间乳母需要按时挤出母乳,排空乳房,有利于孩子恢复母乳喂养后能够获得充足的奶量。
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1、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期,且总血清胆红素值高于220.6.5μmol/L(12.9mg/dl)或者迁延不退,超过生理期限仍有黄疸,总血清胆红素值大于342μmol/L(20mg/dl)可继续母乳喂养 同时进行光疗。
2、对于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总血清胆红素低于256.5μmol/L(15mg/dl)可继续母乳喂养,加强监测。如果总血清胆红素高于256.5~342μmol/L(15~20mg/dl),可以暂停母乳3天,并配合光疗,改用配方奶喂养。
3、早产儿当总血清胆红素到10毫克/分升(171.0μmol/L)即应警惕,及早干预。
母乳性黄疸如何预防
1、妈妈在怀孕期间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
2、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鼓励增加新生儿早期乳汁摄入量,能让新生儿体内热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
3、坚持多次少量喂奶原则,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可降低黄疸发生率。
4、要给予患儿以保暖、增加热量、预防感染等支持疗法,防止加重黄疸。
5、宝宝出生后,宜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