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鹬: 一种细长嘴的小鸟, 它与蚌相争时, 却被渔人趁机捕获了。比喻两方相争, 却被第三者得利。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战国末期,七个诸侯大国相互攻伐,战争连年不断。
有一年,赵国准备攻打燕国。有个名叫苏代的说客去拜见赵惠王,劝说他不要去攻燕。他先向赵惠王说了个寓言故事:一天,蚌趁着天晴,张开两片硬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鸟见了,快速地把嘴伸进蚌壳里去啄肉。蚌急忙把硬壳合上,钳住鹬的嘴不放。
鹬鸟啄肉不成,嘴反被钳住,便威胁蚌说:“好吧,你不松开壳就等着。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把你干死!”
蚌毫不示弱地回敬说:“好吧,你的嘴已被我钳住。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把你饿死!”
就这样,蚌和鹬鸟在河滩上互相争持,谁也不让谁。时间一长,它们都精疲力竭。正好有个渔翁经过这里,见到它们死死缠在一起,谁也不能动弹,便轻易地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苏代讲完这个故事后,又对赵惠王说:“如果赵国去攻伐燕国,燕国竭力抵抗,双方必然长久相持不下。这样,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那样坐收其利。请大王认真考虑再作决定。”
赵惠王觉得苏代说得很有道理,表示不再去攻伐燕国了。后来,人们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引申出成语“鹬蚌相争”,并常和“渔翁得利”一起连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往往用来比喻双方相争,结果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