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手抄报图片大全:国际消除贫困日活动内容
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贫困问题。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6年起,中国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
20年来,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1.25亿下降到2365万,减少了1亿多人;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14.8%下降到2.5%。创造了国际扶贫的奇迹,给予了世界正致力于扶贫开发的各国各地区引导与鼓励。
中国扶贫开发成就举世瞩目,回顾近2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评价到: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暖人心的伟大事业,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境巩固,为广大人民群众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红利。
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满足了群众最迫切的基本需求。到2005年底,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自然村为单位,通公路、通电、通电话、能接收电视的比例分别达到79%、95.8%、73.8%和87.6%;重点县70%的农户能够获得安全的饮用水,在干旱缺水的西部重点县,饮用自来水的农户比例达到38.7%。
同样,贫困地区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提高了贫困地区人口的基本素质。截至2005年底,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学龄儿童在校率达到94.7%,青壮年劳动力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重点县73.2%的行政村有了卫生室,74.6%的村有了合格的医生或卫生员。素质的提高使贫困人口建立了自我发展的能力,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了条件。
整村推进扶贫试点工作启动前,四川省仪陇县柴井乡黄氏祠村是典型“人畜缺水喝、农民收入少、灾情年年多”的贫困村。2005年7月试点以来,该村实行农村社区整体建设,从解决村民饮水问题入手,修建村组公路、沼气池,发展养獭兔、养猪、水果种植等产业。仪陇县实施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改变了过去分散使用扶贫资金的做法,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刘坚说:“开发扶贫,就是动员组织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
国务院扶贫办实施了贫困农户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雨露计划”,将财政扶贫资金的10%用于培训,力争经过五年时间,使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劳动力经过培训实现转移和就业。并在全国认定了近800家扶贫培训基地,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网络,培训了318万贫困农户劳动力。从“解决温饱”转向“解决和巩固温饱”,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营制度改革,为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找到了出路。至1985年,全国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
1986年,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工作。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到1993年底,农村贫困人口由1.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4.8%下降到8.7%,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公布实施,明确提出,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到2000年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3000多万人。
2001年,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解决和巩固温饱并重的新阶段,有关部门确定了14.8万个贫困村作为扶持重点,重心下沉,进村入户,瞄准到人,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保证了扶贫开发的顺利进行。
2012年10月17日是第20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回良玉指出,中国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减贫举措,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更多的发展机会。我们致力于扩大就业,大量劳动力从农业转向二三产业、从农村转向城市、从贫困地区转向发达地区,促进了贫困人口收入较快增长。我们致力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粮食生产已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农民收入实现连续八年较快增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得到明显加强。我们致力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产业的支持,让西部地区更好地参与发展进程。我们致力于实施大规模减贫计划,增加各级财政扶贫资金,坚持开发式扶贫与社会保障相结合,让农村贫困群体更好地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受益。
回良玉2012年出席减贫与发展高级论坛强调,中国和世界都需要通过增强发展的包容性,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进人民福祉。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贫困人口的经济制度,注重为贫困人口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减贫。二是发挥优势,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根据资源禀赋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资本、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创新机制,加强减贫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