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吵架该如何调解?越吵越懂对方的“冰山对话”示范
婚姻是需要经营的,婚姻生活无非就是茶米油盐那点小事,就因为这点小事可能会引发很多矛盾,下面小编要分享的是帮助夫妻越吵越懂对方的“冰山对话”示范。
当我们与自己亲爱的人对话卡住了,该怎么办?婚姻关系中,少有不起争执的夫妻,但该如何透过同理、相互探索,把这一次的争执转化成更加理解彼此的契机?李崇建老师在《萨提尔的对话练习》 一书,以实例示范了冰山对话的过程。
夫妻是最亲密的伙伴,两个人的冰山如何互动?更是不容易的课题。
如何应对、表达自己情绪?生气的时候,会不会告诉对方?会为自己的生气负责吗?还是以受害者的角色,责怪对方造成?
沉默的杀伤力
一位女士表示,当自己生气的时候,会沉默不与先生说话。
我问女士:“选择沉默不说话,妳的想法是什么呢?”(观点)
女士说:“如果继续说话,两个人可能会吵架,我让自己冷静十分钟,情绪走过去就好了。”
我:“妳有将这样的讯息,告诉妳先生吗?”(应对)
女士:“没有。”
上述的简单对话,可以看见女士的应对姿态,不说话的姿态是打岔。
生气是她的感受。
若是继续说话,吵架的场面就会出现,这是她的观点。
她的期待是冷静十分钟,情绪就能走过去,两人就可以和谐对话。
据我的判断,她应是想和先生和谐,因为自己很爱先生,这是未表达的渴望层次。
若是能让先生知道,自己的几个冰山层次,那就是直接的表达,也属于一致性应对。但是女士并未告诉先生,先生也无由知道她的内在,那么先生会怎么反应呢?
我继续问下去:“先生不知道妳的想法,他有什么反应呢?”(应对)
女士:“他会在我身边,不停的问:‘妳怎么了?妳怎么不说话?妳为什么又不讲话了?’”
我:“妳喜欢他这样做吗?当妳不说话的时候,先生一直问妳:‘怎么了?妳怎么不说话?妳为什么又不讲话了?’”(期待)
女士:“我不太喜欢。”
太太的表述到这儿。
我转头过问先生:“关于你的部分,是太太说的这样吗?”(核对)
先生:“嗯……”
我:“你一直问‘她怎么了?’,你内在状态是什么呢?”(感受)
先生:“太太突然不说话的时候,我感到很焦虑。”
我:“能说说你的焦虑吗?”(感受)
先生:“我不知道她怎么了?怎么就突然不说话了?”
我:“你成长过程中,看过爸妈吵架吗?”(回溯父母应对)
先生点点头说:“看过。”
我:“爸妈吵架时,会有一方不说话吗?”(核对父母应对)
先生:“有,妈妈会沉默不说话。”
我:“当时你站在哪里呢?”(应对、渴望)
先生:“靠近妈妈多一些。”
我:“那时候你几岁呢?”(具体事件)
先生:“我大概上小学。”
我:“当时你心里什么感觉?”(感受)先生的脸色此处变了,有些情绪在脸上涌动。
先生:“当时心里应该感到焦虑、害怕。”
我:“你害怕什么呢?”(感受)
先生:“我害怕妈妈会离开家。”
我:“她有离开过吗?”(回溯)
先生:“她虽然没有离家出走,但是说过好几次,她要离家出走。”
我:“所以你害怕妈妈不说话时,会离你们而去?”(感受、观点)
先生:“嗯!”
我:“当你看见太太不说话了,你的焦虑与过去有关吗?”(感受与过去核对)
先生点点头:“我以前没有想过。”先生的情绪再次涌上来。
我转头问太太:“妳知道先生的状况吗?他刚刚分享的那些过去?”(核对)
太太转过头,疼惜的看着先生:“我不知道……”
我:“妳听先生说了他的情况,对妳有冲击吗?”(感受)
太太点点头:“我会比较理解他。”
回溯内在的焦虑
我与先生简单的对话,得知他的内在感受是焦虑,回溯焦虑的成因,看见他童年的一个图像。
他说了当年的画面,具体陈述了事件的场景,觉察过去的场景仍在体内影响他,遇见争执而不说话的妻子,会挑起当年对母亲的担忧:他害怕母亲离家。
他的观点隐隐然将“不说话”←→“离开”←→“焦虑害怕”连在一起了,那是他埋藏在体内,未曾觉知意识的身体与情绪反应。
世上很少有不争执的夫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期待与观点,双方如果有更完整的表达,就会拥有更好的沟通,以冰山探索双方,就能让彼此更多理解与贴近。
小时候的我,曾经目睹爸妈吵架,当时见闻的冲突语气和冷战静默,在那幼小无力的年纪,及渴望“妈妈的爱”,内心中产生极大的不安与恐惧,像一块烧红的印记,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深处。我长大成人以后,面对太太在生气中的“不讲话”,却无意间与孩提时的遗弃感产生连结,也将当时的焦虑感,带进到现在的夫妻关系中。
经过此次的讲座,后来又再一次的意见相左时,我立刻觉察到各自的感受与需求。我明白太太在情绪处理上是需要等待的,彼此都需要一些时间先平静下来,并安顿好自己的内在。除了情绪感受的觉察,我同时也探索了自己的冰山,有脉络层次地走过一回,原先的紧张感自然获得消退。待双方情绪皆稳定下来后,才开始进行意见的交换讨论,最终获得正向而有意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