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下指令,她才会听呢?

04-09

听指令是学龄前孩子很重要的一个品质,会听指令并且可以完成指令是孩子认知和社交发展的一个重大里程碑,这也是自闭症和智力发育的一个早期筛查指标之一。

如何给孩子下指令,她才会听呢?

听指令是学龄前孩子很重要的一个品质,会听指令并且可以完成指令是孩子认知和社交发展的一个重大里程碑,这也是自闭症和智力发育的一个早期筛查指标之一。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个窘境就是,可以很确定孩子是听到我们在说什么的,但就是不执行。我想这算是我们父母对于孩子最大的“控诉”之一了吧,“这个孩子说不听啊,我和他说什么,他就直接跑开了。我只能追在后面反复说,他就选择性屏蔽我了”。

我小时候挺烦父母唠叨的,但一度自己带着小D也会自嘲,我也成为了那个唠叨的妈妈了。好在这时学习的育儿知识就帮上忙了,我这才明白自己问题出在哪里。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分享之前需要先界定一下,今天所谈的“给指令”适用于我们希望孩子开始做的事、发生的变化,比如停下手头的事情进入下一个事情、比如可以收拾玩具、比如可以配合地穿鞋子准备出门等。但不适用于像打人咬人这样的破坏性行为,这时就不该仅仅只是给指令,而是需要我们强行干预立即制止的。

听从指令也是有发展阶段的

如果你从孩子1岁左右就开始抱怨孩子“说不听”,那么这时最该检讨的反倒是我们给指令的方式。大部分父母都是不理解孩子听指令也是有认知发展阶段的,于是总是以我们更加成熟的认知方式给孩子发指令,而且还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就该懂,不然就是孩子“说不听”。

听从指令背后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理解力,如果我们想明白这点后应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时孩子说不听了吧,也许问题就出在我们给出的指令高于孩子理解力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理解力也会从初级向高阶逐渐发展,同时可以听懂的指令也从“一步指令”向“多步复杂指令”递增。具体来说,孩子一岁左右可以听懂“一步指令”、两岁多是“两步相关性指令”、三岁是“两步非相关性指令”、四岁是“多步复杂指令”。而这一个概念恰恰是很多很多家长甚至早教老师所忽略的。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理解这几个名词定义,我来举例说明,想象一下马上就要带孩子出门,我们希望孩子可以整理好积木,然后一起穿上鞋出门。

1、一步指令(1岁+):“宝宝,帮妈妈把积木拿过来”,这是让孩子做一步动作的指令。

2、两步相关性指令(2岁+):“宝宝,把积木拿过来,放进盒子里”。为什么这两步是相关指令?因为“拿积木过来”和“放进盒子里”有一种特别自然的内在性联系,积木拿过来之后放哪里?

3、两步非相关性指令(3岁+):在卧室门口有块积木,你希望宝宝去拿,“宝宝,积木拿过来。然后帮妈妈把门关上”。这两步指令之间是没有很自然的联系的,“拿积木”和“关门”没有自然的逻辑联系。

4、多步复杂指令(4岁+):“宝宝,把积木拿过来,帮妈妈把门关好,积木放进盒子里后,我们穿上鞋子出门去”。

大家不妨回顾一下生活中遇到类似的场景,是不是大部分时候我们脱口而出的基本上都是“多步复杂指令”,即使我们的孩子才刚过1岁?每次谈到这些,我都会拿大运动发展来类比,因为我们都明白不会坐的孩子是无法走路的,面对大运动发展我们总是更有耐心更会理解包容,但对于很多孩子认知和社交发展的能力,我们却总是“想当然”的心急和焦虑。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给予孩子超出当前年龄认知范围的复杂指令后,孩子自然就听不进也听不懂。如果我们只是止于这一步,我们愿意等待孩子慢慢发展,那也还好,随着孩子理解能力慢慢增强后,他就慢慢“听进去”了。

可是现实中,太多的父母因此而有了很大的挫败感,这些挫败感和希望“孩子好”的控制欲,常常就帮了倒忙了。

于是,有的父母开始变唠叨了,而唠叨就像一把钝刀,一点一点地把亲子沟通渠道破坏了,孩子慢慢就真的选择性不听了。有的父母开始觉得让孩子配合需要费那么大的劲,不如自己替孩子做了吧,于是孩子开始默认这些原本是自己的事情是父母的,之后就越来越不肯做了。

可见,一开始做对的事情很重要,而这需要建立在关于听从指令的发展里程碑的理解上的。也许你也会说,让孩子学会听指令还需要正确的肢体语言(比如蹲下来看着孩子说),还需要有明确清晰的指令。是的这些都对,也是我以前分享过的,但我觉得核心中的核心就是我们可以真心理解孩子认知发展需要过程,才能在给孩子下指令时下意识地提醒自己慢一点,提醒自己给的难度再低一点。

这份“有意识”对我来说很重要。之前我在纽约这边上早期儿童教育的一门相关课程时我和同班同学和教授分享了我的一个体会,现在也想分享给你们。

“我在女儿2岁多,以三十多岁的高龄回归了校园,扪心自问,我是为了之后可以和在座那么多年轻人一样去求职做老师吗?肯定不是。只不过,全职带女儿的几年中,我越发觉得做父母是需要得到反馈,让自己感觉好的。

小到只是给指令这件事,当我一次又一次得到“孩子说不听”的反馈后,我肯定会受挫会泄气。而当我开始学习了这些育儿知识后,我不仅多了一份理解,而且在日常互动中,我得到了很多正面反馈。

当我第一次学会把几个复杂指令拆分,蹲下来看着女儿,一个一个慢慢地说,给予她反应时间时,我收获到的不仅仅是“这个方法有用”,我从女儿眼中看到了她自己做到后的喜悦,而我也获得了“当母亲感觉真好”的正向反馈。

是的,即使到现在,我系统化学了很多育儿知识,我还是总会说有的不好用。但是,我对于女儿的理解越来越多了,我对于自己育儿过程中的“有意识”越来越多了。后来我发现,即使那些方法“不好用”,我在和女儿沟通互动中,她可以感受到我的努力和想帮她,也许这才是学习育儿的本质吧”。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都是第一次当孩子,愿我们都能互相理解,余生多多关照,彼此道一声,尽管你不完美,但我们彼此不嫌弃,一起努力完成这段亲子缘分。

查看全文
猜你喜欢
热门 学前早教家庭教育幼儿教育
编辑推荐

热门标签

收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