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机的新功能
作文 09-212
06-06
手抄报一:信心的介绍
信心是指对行为成功及其相应事物的发展演化犹如预盼的信任程度;而若只相对于行为,信心亦可就定义为是对行为过程的反应。信心表现为对实现行为任务目标成败的外在感知、情绪反应、外在意识,信心表现间具有相互的统一谐调性,其中任何一种表现都会成为其它两种表现的反映。信心以对行为的心理作用效能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自我效能感、集体效能感、行为业绩感三个层次,其中低层次的信心被包含于高层次的信心之中。行为态度和行为信心在任务目标上的对立统一会形成个体的士气,或称之为积极主动性。
引证解释
1、诚心
晋袁宏《后汉纪·章帝纪》:“ 晖 闻其妻子贫穷,乃自往候视,赡赈之。其子 颉 怪而问之, 晖 曰:‘吾以信心也。’” 清黄虞稷《周亮工行状》:“其敦笃友朋,信心不欺,则如朱文季 。”
2、虔诚信仰,宗教之心
唐李德裕《赐回鹘可汗书意》:“信心既去,翕习至难。且佛是大师,尚随缘行教,与苍生缘尽,终不力为。” 前蜀 贯休 《题弘顗三藏院》诗:“岳茶如乳庭花开,信心弟子时时来。”《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颤笠》:“ 宋金 将老僧所传《金刚经》却病延年之事,说了一遍。宜春亦起信心,要丈夫教会了,夫妻同诵,到老不衰。”
3、随心任意
明李介《天香阁随笔》卷一:“ 常郡 司理 吴兆壆 , 闽 人也,冷面慈肠,信心而行,绝无顾忌。” 明袁宏道《与张幼于书》:“至於诗,则不肖聊戏笔耳。信心而出,信口而谈。”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公信心直行,矢慎矢公,终其任无一幸进者。”
4. 相信自己的理想、愿望或预见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
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我们是完全有信心的。”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望了一阵,他转身问:‘拿下 蟠龙镇 ,你有没有信心?’”巴金《三次画像》:“画家更成熟了,更勤奋了,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更有信心了。”
手抄报二:信心的定义
信心是指对行为成功及其相应事物的发展演化犹如预盼的信任程度。信心表现为对实现行为任务目标成败的外在感知、情绪反应、外在意识。信心以对行为的心理作用效能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自我效能感、集体效能感、行为业绩感三个层次。
弗洛伊德将人们动机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融入精神分析学的本我概念,再结合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有关动机的外诱因与内驱力的观点,则所谓行为动机,从内容构成上讲也就是指本我(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自我(外诱因+外压力)与超我(内驱力)。而由于“本我”对行为的作用只能通过自我与超我实现,所以所谓行为动机又是指包含本我的自我与包含本我的超我。自我是指人们对行为实现的各种可能性的认知或现实事物对基本欲望的吸引力与抑制力的主观感受。如果将“自我”概念意志化,即将行为成功的可能性的认知感受在人们内在意识上加以“肯定化”的转化,则由于信心是指个体相信自己的愿望和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信任,所以这种“意志化”了的自我指的也就是信心。
信心与态度的区别
在心理活动中当信念唤醒了们的行为意志时,就会产生人们的行为信心与行为态度,而行为信心与行为态度在意志过程的作用下与相应的任务目标相结合时,就会产生意志行为。信心和态度都是从信念中转化而来的,但信念只是态度和信心产生的基础,信心和态度中包含信念但并不是信念。信心与态度是人们的信念,在意志行为中由于意志过程的作用,而产生的分化。而许多心理学家在学术观点中草率地就将信心就归之于态度。心理学家迈尔斯(1993年)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态度中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方面相互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如果认可这一态度的理论,那么将信心、自信等归属为态度则就是欠妥的。这是因为态度所包含的行为倾向,是指人的需求、欲望、意图等等的意向,如此则态度中的认识和情感,又只能是与需求与欲望等行为倾向相统一一致的认识与情感。信心与自信作为人的理智成分,其对外在的认知及其情绪表现,所依赖的是人们对所存在的客观环境及其相关事物的主观判断及其评价,它会受主观需求愿望等态度要素的影响,但又绝不是人们需求愿望的附属物。就如在生活现实中,股民在选择投资某股票时只会说我对这只股票有信心,而不会说我对这只股票有态度。自信、信心不附属于态度的根源是由于客观事物是不依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虽然自信、信心有时也会是主观的,但自信信心终究还是主观对客观存在的外在反映,而态度则只能是主观对主体需求愿望等行为倾向的内在反应。由此可知,若在信心、自信的概念与阐述中将它们归之于态度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