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怎么打孩子都不会记仇?
原标题:为啥宝宝被吼之后,很快就不“记仇”了?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成为父母后,有的人坦言被孩子“治愈”了,自己的坏脾气好多了,深刻的感受到,原来世界上有个人满眼都是你,全身心地爱着你。可有的时候,在面对孩子的哭闹不止,忍不住脾气上来时,大吼一声,而宝宝的表现却出乎意料。
忍不住吼了娃,恼火时,娃的一个举动让宝妈泪目佳佳是一名全职妈妈,为了孩子辞职在家,想给孩子全身心的爱和陪伴。也积极地学习各种育儿知识,每天和娃互动。
在娃两岁前,虽然身体累,但庆幸的是,还比较好带,养成了不错的习惯,各方面的反应也非常好,能够简单地对话,看绘本、玩玩具、出门和小朋友互动。
佳佳也一直对孩子很温柔,即使自己有一些负面情绪,也会注意不要让孩子感受到,会自己慢慢地释放,然后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孩子。
这一切和谐,直到孩子两岁后被打破。佳佳也知道传说中的“可怕的两周岁”,也给自己做了心理建设。但没想到来的是如此猛烈,出乎意料。
每天不停地面对孩子的哭闹,不分时间和场合地满地打滚。早上起来无缘无故地坐起来开始哭,洗脸哭、穿衣服哭、吃饭吃到一半哭、甚至对视一下都哭。
温柔的佳佳每天都会忍不住怒气值直线上升,尽管一再告诫自己不要和孩子发脾气,不仅没有用,还会伤害到孩子。可是依然控制不住自己吼孩子,有时候甚至动手打孩子。
发完脾气后,自己不想搭理孩子,宝宝马上过来扑进佳佳怀里,贴着妈妈的脸喊:妈妈。佳佳忍不住哭了起来,怪自己没有控制住脾气。
为啥宝宝被吼之后,很快就不“记仇”了?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日本上映了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mother》,少年为了和妈妈呆在一起忍受着,贫穷、饥饿、家暴、颠沛流离,最后为了满足妈妈的欲望去杀人。明明有机会可以逃离这种生活,为了和母亲在一起选择承受。
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天生的,在年幼的生活,无论对孩子吼还是打,只要对他们好一点,就会对这点好念念不忘。
★ 孩子全身心地依赖父母
就如同刚出生的小鸭子会跟谁在鸭妈妈的身后,孩子在幼儿阶段,身体、思想都未成熟,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只能依附于父母。本能让孩子意识到只有依靠父母才能活下去,两者是共同体的关系,对父母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安全感。
孩子被打骂后,会被一种巨大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所缠绕,认为父母会抛弃他。所以在第一时间紧紧抱住父母,来确定是否还会咬他。
★ 孩子变成适应型儿童
儿童自我状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型儿童,另一种是适应型儿童。有的父母会严厉、有的父母会温柔,针对不同的父母,孩子也会随之进行适应对方的方式。
在感受到父母态度变化时,会逐渐摸索出自己的应对方式,说出道歉的话、去拥抱或者亲吻对方、更加激烈地哭闹,更不排除,在频繁地打骂下,孩子内心已经麻木。
很多父母在事后回想时,也意识到当时不该和孩子发脾气,吼孩子,陷入一个:吼叫——崩溃——内疚的循环中。
深层次,是不曾被温柔对待过。这就涉及到原生家庭的问题,现在的父母已经觉醒,想要好好教孩子,让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到此为止。可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那些书中的方式不管用的时候,情绪失控后,就会不自觉地切回到小的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样子,说出他们曾经说出的话,依旧变成我们最讨厌的样子。
父母的态度是把双刃剑,让伤害不再继续
√ 父母要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想要不吼孩子,在这之前要认识自己的情绪,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发火?
建议父母们定期给自己的情绪做复盘,方法非常简单:每次发火后,把自己发火的过程、原因和时长记录下来。一周或者一个月翻看下,就会发现其实发火的原因只有几个,下次忍不住要发火的时候,想想这个笔记,就会能控制一些。
还有一个非常简单、直观的方式,录下发火时,自己和孩子的样子,就会发现这个过程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 父母说话的时候需要转换下方式。很多家长都发现,有时候越不让孩子干什么越去干,好像非得和你对着干。
然后就进入互相伤害的阶段,事后想一想其实是自己和孩子在较真。这个时候,试着换个说话方式,也许效果会更好。
√ 最后表达出自己的爱意:妈妈很爱你,也会一直爱你,可你有些行为妈妈不喜欢。记住育儿中的那句名言:只有当孩子感觉好的时候,他们才会表现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